中華農業報
canews.top
Product Center
News Center
新聞中心
強化科創策源以小型農業撬動大市場
來源: | 作者:本報 綜合報導 | 发布时间: 2025-04-01 | 360 次浏览 | 分享到:

市農科院科研人員正在監測作物生長狀態。


2025年首日,新修訂的《上海市促進農業科技進步若干規定》(以下簡稱《若干規定》)正式落實實施,標誌著上海朝著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邁出更堅實的步伐。


肩負科創使命的上海,向來勇於投身「從0到1」的原創探索,2024年全市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57.9件,年增15.3%。在洶湧澎湃的創新浪潮裡,C919大飛機、愛達·魔都號等國之重器令人振奮,事關端牢國人飯碗的農業領域,同樣備受矚目。就拿反映科創成效的重要指標-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來看,全國平均自2015年的56%穩定提升至超過63%,上海更是憑藉80%以上的亮眼成績,穩居全國前列。


不少帶有上海基因的“明星產品”,在全國乃至全球多地走俏:節水抗旱稻新品種在全國2/3省市推廣,並走向多個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中華絨螯蟹新品種“江海21”多年入選農業主導品種,還順利“出海”到新加坡、韓國等地…


「上海將立足於超大城市特徵與農業科技發展現狀,充分發揮科技第一驅動力作用,重點聚焦特色種源、生物製造、現代設施等領域,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打造科技協同創新生態圈。同時,持續強化農業科技在全國的輻射與帶動作用,為全國農業高品質發展貢獻上海智慧與力量。」上海市農業委員會黨委員會書記。


制度賦能激發企業創新“源動力”


今年,上海農業的數據變化,值得關注:全市申報農業科技創新需求的主體,以往以科研單位和高校等為主,企業佔比不多。今年,企業申報的需求數首度超過大學,與研究單位大致持平。


強化企業科研主體作用,是推動農業科技創新的迫切訴求。長期以來,我國農業科技與經濟生產之間似有一道無形的溝壑,科研活動往往是“專家出題、專家答題、專家評價”,科技成果從“書架”走向“貨架”仍有距離。


破題的關鍵,在於將實驗室從傳統的科研院所和大學,延伸至產業一線,讓企業出題、企業答題、企業閱卷,真正將科技轉化為生產力。 2023年4月,中央深改委審議通過的《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的意見》就明確指出,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推動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的關鍵措施。


在此進程中,政府扮演的「店小二」角色不可或缺。作為改革創新排頭兵的上海,立足廣泛紮實的研究基礎,2023年底初步建成農業領域科技企業庫,為後續的製度推廣與複製積累了經驗。


“目前,在庫企業600餘家,其中高新技術企業148家、科技小巨人企業15家、專精特新企業90家、上市企業10家、新三板企業11家。”市農業科技服務中心主任沈悅介紹。


透過持續改善定期溝通機制,政府部門更能捕捉企業在不同成長階段的多元訴求,助力科創企業實現自我反覆運算、加速成長。以科創企業亟待解決的資金「燃眉之急」為例,市農農村委組織開展農業科技企業需求研究,面向農業科技企業開展金融知識培訓,組織金融機構和農業科技企業開展投融資路演活動,幫助企業對接金融資源,也幫助金融機構發現新的投資熱點。


目前,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建設銀行等銀行已在上海創設發布了12項與農業科技創新相關的金融產品,為不同發展階段的科技型企業提供全鏈條、個人化服務。不少企業得到了「真金白銀」的支持,如上海中科荃銀分子育種技術有限公司分別簽約中國建設銀行、交通銀行,成功獲得1300萬元資金貸款;上海農好飼料股份有限公司簽約中國農業銀行上海分行的「農科貸」產品,成功獲得1000萬元資金貸款。


伴隨這場企業「大摸底」的深入推進,市農農村委從更高站位的製度層面謀篇佈局,加快從「建框架」向「強功能」邁進,推動科技與產業深度融合。去年6月推出的《關於加速推進本市農業科技創新的實施意見》,規劃佈局3個科技型企業集聚區,培育一批涉農高新技術企業。


在對《若干規定》進行修訂時,也新增了「本市強化企業農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農業農村、科技、經濟資訊化等部門應加強涉農科技型企業培育」的條款,以地方性法規推動科技型企業發展壯大。


落實到具體項目實操層面,上海以市場需求和產業應用為導向,將原先的攻關項目和推廣項目調整為種業聯合攻關、技術攻關、應用場景、產業提升項目,其中支持體量最大的種業聯合攻關和產業提升項目明確由企業牽頭,組織相關高等學校和科研機構協同參與。例如,在上海重點佈局的智慧溫室領域,由優勢企業牽頭,集聚綠色能源、專用品種、設施裝備、智慧控制、綠色低碳技術等技術,進行自主創新和整合應用。


培育三大穀強化科技策源功能


前不久,位於崇明的長三角農業矽穀總部園迎來了建成後的首批“客人”,旗譽天下、華京矽穀、恆澤益堃等30多家農業企業代表齊齊到場,在嶄新的辦公大樓內,共話現代農業發展未來。


招商、洽談、合作……類似的火熱場景,愈發成為滬郊大地的新風景。面對澎湃的農業變革浪潮,上海正精準佈局,滿懷期待地落下關鍵“三子”——浦東“張江種穀”、奉賢“上海農業科創穀”、崇明“長三角農業矽穀”,以“三穀聯動”的科創空間體系,共同支撐引領12個現代設施農業設施”,以“三穀聯動”的科創空間體系,共同支撐引領12個現代設施農業設施。


三穀聯動,意味著深度挖掘並融合差異化優勢,實現錯位互補、協同發展。素有“世界級生態島”美譽的崇明,近年來堅持用好科技創新“關鍵招”,已擁有一定的技術沉澱。不僅引進了諸如正大崇明300萬羽蛋雞場、上海崇明智慧花卉園等多個對標世界一流水準的農業項目,也聯手一流科研院所成立農業科創聯盟,打造出一批現代農業新亮點、新標竿。


當下,依託長三角農業矽穀建設,崇明乘勢而上,以前沿高新技術賦能,進一步突破傳統農業的發展瓶頸,向現代農業諸多「卡脖子」難題發起進擊。它秉持著「一核一帶兩區」的創新發展思路,既聚焦關鍵核心領域精準發力,又統籌兼顧全域發展大局。


「一個核心區」是矽穀的「大腦」,承接了頭部企業落地、科技企業孵化、科技成果展示等關鍵功能;沿陳海公路、生態大道縱向打造的高科技農業發展帶“一帶”,創新要素集聚、新興產業密集;而高端設施農業產業片區和現代畜禽養殖產業片區「矽區」,打造於全層農業、工業化工業中心化的生產產業結構區。


在浦東,科學研究人員聚焦於破解農業的「原始碼」-種源。 「張江種穀」核心計畫在三灶園區孵化園找到具體的紮根之地,為「張江種穀」的科技成果轉化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促使科技孵化園區茁壯成長。老港園區的萬畝示範基地集聚種源科技產業化重大項目,以開展優質種源示範種植為發展定位,東灘高標準農地項目及上海國際花卉交易中心項目為園區帶來了多元化的產業支柱。


浦東新區與上海市農業農村委員會的合作,也融入上海交通大學、上海海洋大學、上海師範大學和市農科院等多個科研院校的力量,共同推動10個種業發展項目,這為浦東新區種業發展注入了新的創新動力。


目前,10個項目基本上已經落地並取得一定成效。上海祥欣與農科院畜牧所等單位聯合申請的上海市農業科技創新—聯合育種攻關計畫《高產快長華系種豬的培育》透過審批,並於2023年12月啟動,計畫實施將使祥欣公司的育種水準及種豬生產性能選育速度同比提升20%以上,種豬性能達到或超過種先進產業水準。


相較於張江種穀和長三角農業矽穀主要服務農業,位於奉賢的上海農業科創谷聚焦生物合成、智慧設施裝備等農業交叉學科,同時,在服務農業之外,還結合當地美麗健康產業特色重點發力,計劃打造N個新質產品製試區,以東方美楷(化妝品)、南橋鎮(生物質產品)、金彙業(生物)業化(產材)、南橋鎮(生物質產品)。


為激發“三穀”創新活力,各區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市級層面也同步搭建起“政策槓桿支點”,市農業農村委專門從農業科技創新項目資金盤子裡為各穀分別劃撥1500萬元資金支持企業申報項目,目的就是要加快“企業出題機制,支持企業牽頭開展以綜合工業為導向的創新產業。


打破邊界推動傳統產業升級


上海雖是小農業,卻有著撬動大市場的雄心,它的目標很明確——創新鞏固特色種源優勢、挖掘生物製造潛力、補強現代設施農業,劍指農業科創高地。


不少精彩的故事,在這片有活力的土地上發生。就拿現代農業的命脈——種源來說,它被上海置於科技創新的首要地位,在政府、企業、高校等產學研多方配合下,一批具有突破性的科研成果已相繼湧現,不僅啟動了本地傳統農業產業的內生動力,還突破城市邊界,影響力拓展至全國乃至全球多個城市。


從一粒水稻身上,就能感受到迸發出的「巨大能量」。中國作為水稻種植與消費大國,科技創新一直引領糧食作物的發展。特別是1990年代以來,以「超級稻」為標誌,一大批高產量高抗品種大面積推廣應用,水稻品種優質化率不斷提高。


源自上海的節水抗旱稻,為水稻產業再添新力。 「它的價值在於突破地域限制,讓原本難以種植水稻或產量較低的區域實現高產,進一步穩固糧食供應體系。」市農農村委科技處處長徐傑介紹,上海節水抗旱稻系列產品已推廣至全國2/3的省份及多個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科研品種還在根據不同地區的氣候、土壤等適性,培養各適佳地區的新品種團隊。


類似的農業科技創新突破案例在各領域不斷湧現,許多成果實現「從0到1」的跨越,化解關鍵技術「卡脖子」難題,填補國內相關領域空白。


此前,中國雖擁有全世界最大的種豬基因庫,但國內生豬九成以上來自國外種源。上海祥欣畜禽有限公司經過多年實踐,成長為上海種豬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首批國家級兩個種公豬站之一,也建起了全球最大的豬隻冷凍精液產業化基地。 「祥欣種豬」以優良的種公豬冷凍精液產品,成為國內豬凍精產業的第一品牌。


頗受健康人士喜愛的西藍花,生產用種長期嚴重依賴進口,國內缺乏優質的雜交品種。上海市農業科學院主導實施國家西藍花育種聯合攻關課題,成功育成適合長江流域栽培的自主知識產權西藍花品種「滬綠70」。此品種抗逆優質、適應性強、商品性佳,已在湖北、浙江、江蘇、安徽、河北、甘肅、河南等多個省市示範種植。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9月5日,市農科院與湖北隆芯種業科技有限公司簽訂成果轉化合同,該品種標的金額為500萬元,創下國內十字花科蔬菜新品種轉讓費新高。


不光是地上跑的、田裡種的,水裡遊的也有了「中國芯」。日前,農業農村部公佈了2024年審定水產新品種,其中就包括中國首個草魚新品種「滬蘇1號」。源自上海的這個品種填補了中國產量最高的淡水養殖魚類品種——草魚長期沒有良種的空白。根據預測,2025年「滬蘇1號」在全國覆蓋率可達30%以上,在其他條件不變情況下,草魚產量可增產33萬噸以上。


還有上海培育出的中華絨螯蟹的新品種-“江海21”,自2016年經原農業部公告全國推廣以來,它已在全國28個省(市、區)落地生根,全國成蟹養殖產量穩定在80萬噸左右,年養殖面積達到30萬畝,養殖產值約700億元。


「我們將聚焦在競爭優勢的種源領域,在『人工智慧+基因編輯』、單倍體誘導、新型基因編輯等重點領域,突破生物育種底盤技術,建立快速精準育種技術體系,創製或改良一批突破性新品種,搶抓種業振興機遇,做大做強生物種負責人表示。


勇闖「無人區」 積極佈置新賽道


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型步伐穩健有力,基因編輯、智慧農場、生物製造等新興前沿賽道呈現出盎然生機。在市府農業農村委員會的支持下,許多科技創新計畫正瞄準相關學科的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積極為新賽道佈局鋪路,為上海農業新質生產力增添新動能。


RNA生物農藥,正是充滿潛力的創新領域之一。我國「十四五」全國農藥產業發展計畫中,首次將RNA生物農藥列入優先發展計畫。像拜耳、先正達等農化龍頭企業,也更早落子佈局,瞄準了對RNA生物農藥關鍵核心技術的攻克。


傳統化學農藥研發週期長、費用高,但使用過程產生的環境污染、易產生抗性等問題難以解決,對農業綠色永續發展帶來負面影響。 RNA生物農藥的「顛覆性」在於,以RNA幹擾的方式,靶向幹擾宿主(昆蟲或病菌)關鍵因數mRNA,實現對病蟲害的精準滅殺。


去年9月,在科技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2024浦江創新論壇上,全國顛覆性技術創新大賽最高獎「卓越獎」由農業領域一項創新項目斬獲,其聚焦的正是「RNA生物農藥綠色製造」這一前沿課題。


獲頒此獎項的矽羿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成為中國首家RNA生物農藥高新科技企業。它領先新賽道,主持制定了全球首個RNA生物農藥的產業化標準,獲得國內最早頒發的4張RNA農藥「核酸幹擾素」命名函,目前已獲得8張,也創制了全球第一個RNA殺菌劑和國內第一個RNA殺蟲劑。


在上海,除了像矽穀科技這樣的“黑馬”,同樣瞄準以合成生物學來推動綠色農業技術革新的農業創新企業還有不少。


崇明長三角農業矽穀科創企業孵化園,正加速農業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佈局。康碼高產量(上海)生物有限公司基於全球領先的D2P蛋白製造技術,研發為農作物提供替代化肥的蛋白營養液生物肥料,生物肥料只需傳統化肥用量的一半,且緩釋週期長。經過前期試驗及綜合測算,使用生物肥料比傳統化肥約節約30%的成本,且蔬菜類園藝作物能實現15%到40%的增產,目前已建成全球最大的體外合成蛋白質工廠。


隨著區域規劃逐步落地,越來越多生物育種、生物製造的農業企業和科研團隊作為「隱形冠軍」引駐,其創新項目也引來期待。當科技創新的基因融入每一粒種子、每一台農機、每一寸土地,這座城市的農業實踐,都將成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的時代縮影。這片熱土上的每一次勇闖“無人區”,也都在表明:科技賦能的農業,終將生長出超乎想像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