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洞庭畔,大通湖區金盆鎮萬畝良田上奏響現代農業交響曲。金盆鎮透過良田築基、良機賦能、良法提質「三良」融合,在洞庭糧倉書寫著新時代的「春耕答案卷」。

良田築基,高標準農地孕育豐收希望
走進劉衛千畝示範片,1450畝“零散田”已變身“連片田”,“田成方、渠相通、路相連、旱能灌、澇能排”的現代化格局蔚然成型。種糧大戶指著棋盤般的農地感慨:「以前插秧要跨幾道田埂,農機轉個彎都費勁,現在插秧機跑起來痛痛快快。」據了解,劉衛是大通湖區內首批高標準農地建設投融資創新的受益者,透過多元化投入機制,,劉衛是大通湖區內首批高標準農地建設融資創新的受益主體,透過多元化投入機制,總收糧食同時,該鎮爭取金盆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總投資6400餘萬元,包括加固改造水閘4座,渠道襯砌22.71公里,渠道清淤2.64公里,新建箱涵16段、節制閘19座,可改善灌溉面積3.11萬畝面積,改善排澇。

良機賦能,數位農機跑出春耕“加速度”
在王家壩村種植大戶劉冬高的田間,植保無人機呼嘯而過,20分鐘便完成10畝田的精準施肥。無人插秧機在稻田裡畫出筆直的綠線,每日作業量可達30畝,效率提升6倍。目前金盆鎮125台智慧農機具組成現代化“農業軍團”,包含32台高速插(拋)秧機、14台無人機、29台旋耕機、23台收割機和21台烘乾機,形成“耕、種、管、收、烘”全鏈條機械化作業。同時,金盆鎮透過5家社會化服務主體創新推出的「十代」全程託管模式,代耕、代插、代防、代收、代烘、代銷……年服務面積可達48萬畝次,破解了小農戶生產難題。曾經“面向黃土背朝天”的傳統農耕,如今在數字賦能下跑出“加速度”,為鄉村振興注入科技動能。

良法提質,生態智慧守護沃土糧芯
春風中,萬畝綠肥(其中紫雲英6400畝)正被翻耕入土,紫綠色地毯化作天然肥料,可取代30%化肥用量,每畝節約成本40元左右。金盆鎮積極推廣「綠肥+秸稈還田」模式,配合化肥減量增效「三新」配套技術、病蟲害統防統治、綠色防控等技術,示範區農藥化肥使用量連續五年遞減。走進劉衛的現代育秧工廠,新購置的全自動育秧流水線不到30秒可育一盤秧,單日可育16000盤秧苗,較傳統人工育秧效率提升40%,秧苗出苗達98%以上,種子用量減少40%,集中度減少了40%,秧苗在存活率的存活率降低了40%,集中。目前,金盆鎮共有9個連棟育秧大棚,結合矮拱育秧模式,年均育秧能力達11000畝。這種「用地養地」結合的生產方式,既搶抓了農時,又讓每寸耕地都保持「青春活力」。

春風拂過洞庭,插秧機轟鳴聲裡,「藏糧於地」的千年智慧與「藏糧於技」的現代創新在此完美交融。萬畝漚肥田滋養生態根基,智慧農機穿梭織就科技春耕圖景,讓每粒稻種都錒刻著大國糧倉的底氣。這場綠色變革正以機械手臂為筆,在三湘大地書寫端牢中國飯碗的時代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