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農業報
canews.top
Product Center
News Center
新聞中心
耕三韻:科技田野上的希望交響
來源: | 作者:本報 綜合報導 | 发布时间: 2025-04-10 | 329 次浏览 | 分享到:

在清明雨絲浸潤的田野上,中國農耕文明正譜寫著嶄新的樂章。從江南的粼粼水田到齊魯的滾滾麥浪,從陝上的百合花田到中原的廣闊平原,一幅幅春耕圖景正透過科技之筆重新著色,勾勒出糧食安全的新圖景。


在鄱陽湖畔的南昌新建區,晨霧尚未散盡的良門村已是一派繁忙。種糧大戶陶海亮輕觸操作屏,十台高速插秧機如遊龍般在水田間穿梭。嫩綠的秧苗整齊劃一地紮進沃土,晨露順著秧苗滑落,在朝陽下折射出七彩虹光。 "這些鐵牛可比人力強百倍。"陶海亮望著延伸向遠方的翠綠秧行,眼中閃爍著現代農人的自信。今年南昌的春耕大戲裡,3.78萬台套農機具編織成網,196.5萬畝稻田化作五線譜,奏響機械化生產的春之樂章。農技推廣員薛強正帶著團隊奔走田間,他們不僅要調配25家育秧中心的種源,更要將北斗導航、智慧監測等新科技植入傳統農耕。



黃河岸邊的武城麥田正上演著"精準灌溉"的魔術。桑廣才蹲在田埂上,看著絞盤式噴灌機在麥浪間畫出同心圓。去年試用的水肥一體設備讓老桑嚐到了甜頭,每畝增產的120斤小麥,是科技給的最實在答案。合作社理事長宋書濤算起細帳:"雖然前期投入大,但省出的人工費就夠買兩台新機器。"他的濤影合作社今年新添了變量施肥機和蟲情監測儀,這些"農田CT"能實時診斷作物需求,讓每滴水每粒肥都精準到位。



在隴原春日的百合大棚裡,張天林正將處理過的百合鱗片植入基質。這項讓種植週期壓縮一年的新技術,源自於七年前一次大膽的嘗試。 「當時專家說鱗片繁殖是死胡同,可咱們農民最懂土地的心事。」如今,300萬株櫸插苗在七里河區破土而出,原本需要六載春秋的百合,正透過科技催化綻放新生。智慧溫控系統守護著這些"金種子",LED補光燈模擬著最佳日照,讓百合種球在人工環境中孕育出更飽滿的生命力。



從江南到西北,從平原到丘陵,春耕的畫卷裡躍動著相似的密碼:北斗導航勾勒的秧行與智能噴灌繪製的麥浪同樣精準,溫室裡的數據屏與田野間的物聯網終端共享著同一朵雲。當陶海亮的插秧機、宋書濤的灌溉設備、張天林的組培儀器在春風中共鳴,我們聽見的不只是機械的轟鳴,更是千年農耕文明與當代科技的和鳴。這些散落在廣大大地的創新火種,終將匯聚成保障中國飯碗的璀璨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