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偉在改造農機。
重慶市潼南區崇龕鎮柿花村,農機穿梭在田間。遠看尋常,湊近一瞧,這些農機怎麼和別地見到的不太一樣。
農戶王航從駕駛室探出頭來:“老陳改造的農機真行!”
「這是我們的四合一旋耕機。」陳偉介紹。作為遠近聞名的“農民專家”,他和團隊改造好的一台台農機,開上山地丘陵。
為何要改造農機?
「潼南山丘陵多,有農民反映,農機不好開上去,開上去也不好用。」陳偉萌生了改造農機的想法,先從結構簡單的犁開始。
兩塊廢鐵皮、幾顆鉚釘,焊在一起就是一個起壟犁。聽著簡單,卻很管用。 「把起壟犁固定在機器上,作業時犁尖斜插地面,就能拖出整齊的壟斷。」在農機改造基地,陳偉邊比劃邊說,「一組3個起壟犁,只要600元,加在旋耕機上,就又能旋耕又能起壟。」
起壟犁幾經迭代,在丘陵地區派上了大用場,鄉親們反饋好,陳偉的干勁更足了。
「人工用鋤頭一個一個打完穴,還要再一個一個去施肥,效率低,要是能機器自動進行就好了。」與種糧大戶交流,陳偉又有了新點子,“能不能讓農機成為'多面手','包辦'更多農活?”
掀開四合一旋耕機的引擎艙蓋,陳偉指著加裝的零件說:「『多面手』的秘訣,就在這裡。」起壟輥後方加上一根佈滿尖角的滾輪,是用來打穴的,『滾輪一圈5個尖角,錯位分佈2排,滾一圈就能打10個穴,效率翻倍還不容易卡土。出肥槽口處也安裝了滑片,也能由馬達控制。 「想要多出點肥,滑片往外一撥,槽口就能變大。」他說。
「四合一旋耕機是根據本地作物種植的行距改造的,集旋耕、起壟、打穴、施肥功能於一體,農戶不用分別購買農機,效率提升不少,費用減半。」陳說,原先使用小型手扶式微耕機,一天耕5畝地,費用200元;而用四旋耕機,一天耕1500畝,一天耕1000畝。
小改造,大成效。今年,潼南的3萬畝白菜和長白蘿蔔田,都用上了陳偉所在合作社的設備,農機訂單源源不絕。
傍晚,培訓課在田間開講。 20多位農戶圍坐,陳偉拆開一台故障旋耕機:“傳動皮帶鬆了就打滑,大家使用時要勤檢查。”
「機子上的施肥槽總堵,啷個辦?」有人提問。
“把進料口改成錐形,這樣一來,上面推著下面,流動性更好,就不容易堵了。”
「我們還要改造更多農機,並把農機技能訓練持續辦下去,讓鄉親們用上好農機,會用好農機。」對於未來,陳偉滿是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