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農業報
canews.top
Product Center
News Center
新聞中心
“小菌種”繪就“大農業”
來源: | 作者:本報 綜合報導 | 发布时间: 2025-08-26 | 190 次浏览 | 分享到:

初秋時節,走進山東省寧陽縣鄉飲鄉的山東巴夫綠色循環農業與生物產業示範園,50座生態棚靜靜矗立。在這裡,先進微生態技術與數位化管理系統深度融合,建構起以「菜—豬—沼—能—肥」五要素為核心的循環農業生態堡壘。它們不只是生產單元,更是一個完整而精密的農業生態系統。


驅動這座「五位一體」生態棚高效運作的,正是一支看不見的「微生物軍團」——園區自主研發的微生態製劑。這些肉眼難以察覺的優勢菌種,成為啟動整個綠色循環系統的核心密碼。它們跨越農業、環境、能源等多領域的邊界,建構出覆蓋動植物健康、土壤改良、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全鏈條的產品矩陣,真正實現了「以菌促產、以菌帶鏈、以菌生態」的循環農業新模式。


示範園種植區內,農作物長勢喜人。


在示範園的種植區內,技術人員輕觸螢幕,含有複合菌叢的微生態製劑便透過智慧水肥整合系統精準滲入土壤。 「這些益生菌就像是『土壤醫生',能夠有效破解連作障礙、土傳病害和土壤板結等問題,重建健康的土壤微生態平衡。」技術負責人王麗榮介紹。在微生態製劑的持續作用下,番茄種苗植株健壯、抗逆性增強,果實糖度和產量顯著提升,為園區年產量達2億株的「泰山紅番茄」育苗工程奠定了堅實品質基礎。


在微生物製劑的持續作用下,「泰山紅番茄」植株健壯、抗逆性增強,結出的果實糖度高。


而在另一側的養殖車間,生態黑豬正享受著由微生態製劑所調配的「營養餐」。 「過去依賴抗生素防治疾病,豬隻長得慢,肉質也受影響。如今我們全面採用動物微生態製劑取代抗生素,透過調節腸道菌群,顯著增強黑豬免疫力。」養殖負責人楊大鵬說。這種「無抗養殖」模式不僅將出欄時間縮短了近20%,還使豬肉肌肉內脂肪和膠原蛋白含量明顯提高。以此為原料加工而成的泰山黑豬肉腸,憑藉著「零防腐劑、零色素」的天然優勢,迅速成為各大電商平台的明星產品。


在示範園食品加工廠的流水線上,工人師傅正有條無紊地製作泰山黑豬肉腸。


從土壤修復到種苗培育,從生態養殖到資源循環,微生態技術像一根銀線,將種植與養殖兩個板塊無縫串聯,使「五位一體」大棚真正成為園區綠色發展的「第一車間」。而園區配套建設的冷鏈倉儲中心,則為菌劑保存、產品貯運提供全程低溫保障,不僅服務自身生產,更為寧陽縣及週邊地區破解生鮮農產品保鮮難題提供了基礎設施支持。


電商中心的建立進一步延伸了產業鏈。透過線上平台,微生態技術培育出的優質農產品快速直達終端消費市場,實現了從生產到銷售、從農地到餐桌的精準閉環。冷鏈與電商的協同,不僅降低了損耗,也更充分地釋放了品牌價值和經濟效益。


「我們下一步計畫打造自然與農事教育基地,進行『科技+農業』主題研學,讓更多人走進生態棚,親眼見證微生物的神奇力量。」泰安巴夫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胡著然表示。園區以微生物技術為核心,正持續建構「研發—生產—服務」三鏈融合的產業生態,努力繪就「生產美、生態美、生活美」的鄉村振興圖景。


寧陽縣以微生態技術為引擎,持續整合「田間—車間—餐桌」的全產業鏈條,書寫「大農業、大生物、大健康」融合發展的新篇章。用小小的菌種,做成了大大的文章,不僅激活了農業綠色循環,更探索出了一條區域特色鮮明、科技賦能充分的農業高品質發展之路。而這,或許正是鄉村振興策略下,現代農業該有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