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用自製禽畜糞推肥的落花生田試驗。
因應氣候變遷,並創造永續循環,台南區農業改良場推動將禽畜糞、豆粕,還有菇包木屑與廢棄培養土等剩餘資材,轉化至可再利用資源,並實地在田間驗證,栽培成果都不錯,以玉米、落花生為例,產量就增加了逾40%,效益相當顯著。
農改場指出,讓廢棄資材重獲生產價值,不僅節省成本,也促使走向更友善、循環的永續路徑,透過田間實作,驗證其可行性,以及產業應用潛力,展現政策落實與技術推廣並進的雙重效益。
目前所輔導的循環場域,每年可處理超過5.3萬公噸的農業剩餘資材,減輕環境負擔,也帶動肥料業、畜牧業與育苗業的綠色升級。
農改場輔導雲林、嘉義與台南等地區5處循環農業示範場域,成功將禽畜糞、豆粕,以及菇包木屑與廢棄培養土等剩餘資材轉化為可再利用資源,並實地驗證其於硬質玉米、落花生、草莓、牧草等作物栽培的效益。
以禽糞堆肥施用於牧草田後,產量提高達30%,採收後再回饋作為飼料,形成資源循環。
以生產符合標準的有機堆肥,施於硬質玉米與落花生上,產量提升超過40%,不僅減少化學成分的使用,也改善土壤健康。
另外,農改場也協助育苗開發培養土回收技術,有效解決接穗過程中高達3成遭丟棄的浪費問題,減少對進口的高度依賴。
而經處理後的培養土,可重複使用於茄子、小胡瓜、小果番茄等作物育苗,發芽率與新土相當,也適用於田間或盆栽,開創資源再生的新途徑。
農改場提到,循環農業的推動不僅是回應氣候變遷與資源枯竭的必要行動,更是引領農業邁向永續發展的關鍵策略,透過跨領域協作、場域示範,成功落實禽畜糞堆肥、廢棄培養土再利用等多元技術,展現農業剩餘資材的潛力與價值。

以回收培養土嫁接育苗的盆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