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興農,創新富農
"陳局長,您這是什麼意思?"
李志剛握著手機的手在微微顫抖,電話那頭傳來的消息讓他完全無法理解。
"小李啊,你在外地的事情我們都知道了,現在立刻回來,有些話必須當面談清楚。"陳局長的語氣異常嚴肅,透著一種從未有過的緊迫感。
李志剛看著眼前金燦燦的稻田,這是他花了整整三年才研發出的新品種,畝產量比傳統水稻高出20%,可如今卻...
他的手機螢幕上顯示著一條剛剛收到的短信,短短幾行字讓這個46歲的漢子瞬間面色慘白。
三年前的秋天,李志剛還是縣府農技站最普通的技術員。那天下午,他正在田間地頭做例行檢查,卻意外發現了一株與眾不同的稻米。
「老李,你又在研究什麼稀奇古怪的東西?」同事張偉走過來,看著李志剛蹲在田埂邊仔細觀察那株水稻。
「你看這株稻子,穗頭明顯比周圍的要大,而且顏色也更深。」李志剛小心翼翼地記錄著數據,眼中閃爍著興奮的光芒。
張偉不以為然地搖搖頭:"一株兩株的有什麼用?能當飯吃嗎?"
但李志剛心裡清楚,這可能是個重大發現。他悄悄地收集了那株稻米的種子,開始了長達三年的培育實驗。
第一年,李志剛在自家的三分地裡試種。妻子王梅看著他每天起早貪黑地照料那些稻苗,心疼地說:"老李,你都四十多歲的人了,還折騰什麼?安安穩穩拿工資不好嗎?"
「梅子,你不懂,這批種子不一樣。」李志剛擦著滿頭的汗水,眼神堅定得讓王梅不忍心再說什麼。
到了收割的時候,奇蹟出現了。三分地的產量竟然達到了1200公斤,比一般稻米高出了整整200公斤。
"老李,這不可能吧?"鄰居老王瞪大了眼睛,"你這地跟我的地挨著,怎麼差別這麼大?"
李志剛激動得一夜未眠。他知道,這個發現足以改變整個縣的農業面貌。
第二年,李志剛擴大了試種面積,整整五畝地全部種了他精心培育的新品種。這次,平均畝產達到了1150斤,穩定也得到了驗證。
他興沖沖地跑到縣農業局,找到了分管技術的陳副局長。
「陳局長,我培育出了一個新品種,產量比現在的主栽品種高出20%!」李志剛拿出厚厚一沓實驗數據。
陳副局長翻了翻資料,皺了皺眉頭:"小李啊,搞技術推廣可不是兒戲,需要層層審批,各種檢測,沒個三五年下不來。"
"可是陳局長,這個品種已經試驗兩年了,數據都很穩定。"李志剛急切地解釋。
"話是這麼說,但是程序還是要走的。你先寫個報告,我看看能不能往上報。"陳副局長的話聽起來敷衍至極。
李志剛滿懷期待地寫了詳細的技術報告,等了兩個月,卻石沉大海。
再去找陳副局長時,對方的態度明顯冷淡了:"小李,這事情比較複雜,上面的意思是要慎重一些。你還是先做好本職工作吧。"
"可是局長,我的數據都在這裡..."
"數據是數據,實際推廣是另一回事。"陳副局長不耐煩地揮了揮手,"再說了,現在的品種推廣都有既定的計劃,不是說改就能改的。"
李志剛心中湧起一陣寒意。他隱約感覺到,背後可能有更複雜的原因。
果然,幾天後他從同事張偉那裡聽到了一個消息:"老李,你知道嗎?縣裡準備推廣新的種子公司的品種,聽說是局長的親戚開的公司。"
「什麼意思?」李志剛的心往下沉。
"還能什麼意思?你的品種再好,也不會有人支持的。這種事情你還不明白?"張偉壓低了聲音。
那一刻,李志剛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挫敗感。他辛苦三年的心血,竟然敵不過一層關係網。
第三年,李志剛仍堅持種植他的新品種,這次畝產達到了1180斤,品質也非常出色。可是無論他怎麼努力,縣內的態度始終沒有改變。
"老李,你就別白費力氣了。"妻子王梅看著丈夫日漸消瘦的身影,心疼地勸道,"咱們普通人,哪能跟那些有關係的人鬥?"
李志剛沉默了很久,最後說道:"梅子,我不甘心。這個品種能讓全縣的農民增收20%,這不是小數目啊。"
正當李志剛陷入絕望的時候,一個意外的機會出現了。
鄰縣的農業技術推廣站站長劉建華聽說了李志剛的事情,專門來縣內考察。
「李師傅,能不能讓我看看你的試驗田?」劉建華的態度誠懇得讓李志剛有些意外。
在田間地頭,劉建華仔細查看了稻穗的形態,詢問了詳細的栽培技術,也現場測量了產量。
"李師傅,這個品種確實不錯,我們縣正好在尋找適合的新品種。你願不願意到我們那裡合作?"
李志剛激動得說不出話來。三年了,終於有人認可他的成果了。
"劉站長,我當然願意!"
就這樣,李志剛開始了與鄰縣的合作。他們在鄰縣建立了200英畝的示範田,全部種植李志剛培育的新品種。
示範田的長勢讓所有人都震驚了。到了收割的時候,平均畝產達到了1200斤,比鄰縣原來的主栽品種高出了整整220斤。
"李老師,您這個品種太厲害了!"鄰縣的農技員們都對李志剛刮目相看。
劉建華更是興奮:"老李,我們準備在全縣推廣你的品種,你看怎麼樣?"
李志剛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他終於證明了自己的價值。
合作的消息很快傳回了本縣。李志剛的同事們議論紛紛:"沒想到老李真的搞出了名堂。"
"人家鄰縣都要大面積推廣了,咱們縣卻不當回事。"
"這下好了,好東西都讓別人撿了便宜。"
縣農業局的領導人也坐不住了。陳副局長找到李志剛,語氣明顯比以前客氣了很多:"小李啊,聽說你在鄰縣搞得很好?"
"是的,陳局長。"李志剛的態度很冷淡。
"這樣吧,你把技術資料整理一下,縣內也準備考慮推廣你的品種。"
李志剛冷笑一聲:"陳局長,晚了。我已經跟鄰縣簽了獨家合作協議。"
陳副局長的臉色頓時變了:"小李,你這樣做不太合適吧?畢竟你是我們縣的人。"
「合適不合適,我想陳局長心裡比我清楚。」李志剛轉身離開,留下陳副局長站在原地,臉色陰沉得可怕。
幾天后,李志剛接到了鄰縣的邀請,希望他能正式調過去工作。妻子王梅也支持他的決定:「老李,人家那邊重視你,咱們就過去吧。"
就在李志剛準備辦理調動手續的時候,他接到了縣農業局局長陳建國的電話。
"小李,你先別急著調走,我們談談。"陳局長的語氣很嚴肅。
李志剛心想,現在知道要談了?但出於禮貌,他還是去了局長辦公室。
"小李啊,你的技術我們都知道,確實不錯。"陳局長開門見山,"但是你跟鄰縣的合作,可能涉及到一些問題。"
「什麼問題?」李志剛有些不解。
"你的品種是在我們縣培育出來的,按理說應該優先在我們縣推廣。現在你拿到外縣去,這在程序上可能說不過去。"
李志剛愣了一下:"局長,當初我想在縣裡推廣的時候,你們可不是這個態度。"
"那是因為當時程序還沒走完。"陳局長理直氣壯地說,"現在縣裡已經決定要推廣你的品種了,你就配合一下吧。"
"抱歉,局長,我已經跟鄰縣簽了協議。"李志剛堅決地說。
陳局長的臉色沉了下來:"小李,你要想清楚,你還是我們縣的員工。"
李志剛感到一股寒意從心底升起,但他依然堅持自己的立場:"局長,我會按照法律程序處理這件事。"
離開局長辦公室後,李志剛心情很複雜。他沒想到事情會發展到這個地步。
接下來的幾天,李志剛明顯感受到了來自單位的壓力。一些原本關係不錯的同事開始疏遠他,甚至有人暗示他"不識抬舉"。
但是鄰縣那邊的工作進展得很順利。劉建華告訴他,縣府已經準備投資興建種子生產基地,專門生產李志剛培育的新品種。
「老李,你放心來吧,我們這邊已經給你準備好了一切。」劉建華的話讓李志剛很感動。
就在李志剛準備正式遞交調動申請的時候,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李志剛從鄰縣的示範田回來,心情格外舒暢。 200畝示範田的長勢比預期還要好,明年的推廣計畫已經確定了。
他正在整理技術資料,準備隔天就去辦理調動手續,手機突然響了。
「李志剛,你馬上回縣裡來,有緊急情況。」陳局長的聲音異常嚴厲,透著一種從未有過的緊張感。
"局長,什麼緊急狀況?"李志剛有些疑惑。
"電話裡說不清楚,你馬上回來,我在辦公室等你。"
李志剛心裡有種不祥的預感,但還是開車趕回了縣城。
剛進陳局長的辦公室,他就看到桌上放著一份厚厚的文件。陳局長的表情前所未有的凝重。
"小李,有人舉報你私自將縣裡的農業技術成果轉讓給外縣,涉嫌職務侵占。"
李志剛如遭雷擊:"局長,您這話是什麼意思?我培育的品種是我個人的研究成果。"
"個人研究成果?"陳局長冷笑一聲,"你是縣農技站的職工,在工作時間內,利用縣裡的資源搞的研究,怎麼能說是個人成果?"
"可是..."李志剛想要辯解,卻被陳局長打斷了。
"現在上級部門要對這件事進行調查,在調查結束之前,你不能離開本縣,更不能再與鄰縣進行任何合作。"
李志剛感覺天旋地轉,他怎麼也沒想到事情會發展到這個地步。
就在這時,辦公室的門被推開了,走進來一個穿著制服的中年男子。
"李志剛是吧?我是縣紀檢委的,有幾個問題需要你配合調查。"
看到那個男子出示的證件,李志剛的腿都軟了,手中的資料袋掉落在地,裡面的文件散落一地,而其中的一份文件上赫然寫著幾個字,讓在場所有人都震驚得說不出話來...
那份文件上清楚寫著:"縣農業局關於李志剛新品種水稻技術成果歸屬認定報告",落款時間竟然是三個月前。
李志剛瞪大了眼睛,這份報告他從來沒看過,更沒有參與過任何認定程序。
"這是什麼意思?"李志剛指著那份文件,聲音都在顫抖。
紀檢委的工作人員拿起文件仔細查看,臉色也變得嚴肅起來:"陳局長,這份認定報告是誰起草的?程序是否合規?"
陳局長的額頭開始冒汗:"這個...這是按照相關規定制定的。"
「相關規定?那為什麼當事人李志剛沒有參與認定過程?」紀檢委工作人員的問題越來越尖銳。
就在這時,李志剛的手機響了,是鄰縣劉建華打來的。
"老李,出什麼事了嗎?我剛接到消息,說縣裡要追究你的法律責任?"
李志剛看了看在場的人,硬著頭皮接了電話:"劉站長,情況有些複雜..."
"老李,你聽我說,我們這邊已經查過了,你的品種培育完全是利用個人時間和資源完成的,與你們縣的工作沒有任何關係。而且,我們有你三年來的詳細記錄,包括種子採購憑證、個人土地使用證明等等。"
劉建華的話讓李志剛看到了希望,也讓在場的其他人臉色大變。
紀檢委工作人員立即要求查看所有相關資料。經過仔細核實,真相逐漸浮現。
原來,李志剛的品種培育完全是個人行為。他用的是自家承包的土地,購買種子和農資的費用都是自己承擔,甚至連實驗設備都是他自己買的。
更重要的是,在品種培育的三年時間裡,李志剛多次向縣裡匯報,希望獲得支持,但都被以各種理由推脫。縣內不僅沒有提供任何資源支持,連最基本的技術認定都拒絕進行。
「陳局長,既然縣裡當初不認可這個技術成果,現在又憑什麼說是縣裡的財產?」紀檢委工作人員的問題讓陳局長啞口無言。
隨著調查的深入,更多的內幕被揭露出來。
原來,陳局長的親戚確實在經營種子公司,而且已經與縣府簽訂了排他性的供種協議。李志剛的新品種如果在本縣推廣,必然會衝擊到這家公司的利益。
「所以你們當初拒絕推廣李志剛的品種,是為了保護既得利益?」紀檢委工作人員的話讓陳局長面如土色。
"不是的,我們是照程序辦事..."陳局長的辯解顯得蒼白無力。
"按程序?那這份事後偽造的認定報告又怎麼解釋?"
面對鐵的事實,陳局長再也無法狡辯。
幾天后,調查結果出來了。李志剛的品種培育確實屬於個人行為,縣府的指控完全不成立。不僅如此,陳局長因為濫權、偽造文件等問題而被立案調查。
李志剛終於可以自由地選擇自己的去向了。
"老李,現在你可以安心來我們縣了。"劉建華在電話裡興奮地說,"縣裡已經決定給你更好的待遇,還準備設立專門的農業技術研發中心,由你來負責。"
李志剛看著窗外的稻田,心情五味雜陳。三年的辛苦,三年的堅持,終於得到了應有的回報。
更讓他欣慰的是,鄰縣的示範推廣非常成功。第一年就有5,000多英畝採用了他培育的新品種,為當地農民增收了200多萬元。
"老李啊,你這下真的出名了!"妻子王梅拿著報紙興奮地說,"省裡的報紙都在報道你的事蹟呢。"
李志剛接過報紙,標題是《46歲農技師堅持創新,新品種水稻助農增收》。
看著報紙上的報道,李志剛想起了這三年來的風風雨雨。如果沒有鄰縣的支持,如果他當初選擇了妥協,這個能讓農民增收20%的品種可能永遠不會面世。
"老李,你後悔嗎?"王梅問。
李志剛搖了搖頭:"不後悔。技術就是要為農民服務的,只要能讓大家增收,再多的困難都值得。"
半年後,李志剛正式調到了鄰縣工作,擔任新成立的農業技術研發中心主任。他的新品種不僅在鄰縣全面推廣,還被推薦到了省裡,準備在全省範圍內示範種植。
而他原來的縣裡,新來的農業局長專門找到他,希望能夠在本縣也推廣這個品種。
「李主任,當初的事情是我們的錯,現在能不能給個機會?」新局長的態度非常誠懇。
李志剛想了想,說:『技術是為了服務農民,只要對農民有好處,我當然願意合作。"
如今,李志剛培育的新品種已在三個縣推廣種植,惠及農民超過萬家,為當地農業增收超過千萬元。
而那個曾經阻撓他的陳局長,因為涉嫌多項違紀違法行為,已經被移送司法機關處理。
站在新的辦公室裡,李志剛看著牆上掛著的錦旗和感謝信,心中滿懷感慨。
這件事讓他明白了一個道理:真正的技術創新是為了服務人民,而不是為了滿足某些人的私利。只要堅持正確的道路,再大的阻力也阻擋不了前進的步伐。
"李主任,又有兩個縣希望合作推廣您的品種。"助手拿著邀請函走了進來。
李志剛笑著點點頭:"好的,我們一起去看看。"
從個人的堅持到獲得認可,從被質疑到被追捧,從受阻撓到受歡迎,李志剛的經歷證明了一個樸素的道理:金子總會發光,好技術總會得到推廣,而那些試圖阻撓技術進步的人,最終只會被歷史淘汰。
現在的李志剛,不僅是成功的農業技術專家,更是無數基層技術人員的典範。他的故事告訴我們,在面對不公平待遇時,堅持和勇氣往往比妥協更有價值。
而對於那些試圖利用權力來阻撓技術進步的人來說,李志剛的經驗也是一個警示:任何違背科學發展規律的行為,最終都會受到應有的懲罰。
Copyright ©
2006-2025,中華農業報,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