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農業報
canews.top
Product Center
News Center
新聞中心
農業大省的鄉村振興探索:以片區建設打造齊魯樣板
來源: | 作者:本報 綜合報導 | 发布时间: 2025-10-15 | 132 次浏览 | 分享到:


2025年10月12日,「鄉村振興齊魯論壇2025」在濱州鄒平市舉行。本次論壇一大焦點議題是山東正探索的「以片區化為引領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改革模式。


山東是中國農業第一大省。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三農」工作寄予厚望,賦予山東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的重大使命。 2024年5月總書記視察山東,再次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出明確要求。


片區建設是山東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重要指示的實踐探索,是為適應農村人口變化和村莊演變規律的探索,是推進農業現代化和農業生產方式轉變的探索。根據統計,目前山東全省片區總量達2,070個,覆蓋行政村1.8萬餘個。


隨著山東探索以片區建設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日漸成熟,此一改革模式引發了全國農業領域各界人士的熱議。


以片區建設探索齊魯樣板


此次「鄉村振興齊魯論壇2025」主會場設在濱州鄒平市。


2024年,濱州糧食播種面積891.1萬畝,糧食總產量38.81億公斤,單產435.52公斤,人均糧食產量達到全省的1.7倍、接近全國的兩倍,成為全國首個糧食產業經濟突破2000億元的地級市。值得一提的是,早在1931年,中國著名的思想家、社會運動家梁漱溟就曾在濱州鄒平成立了鄉村建設機構。


濱州一位相關官員介紹,多年來,濱州將片區建設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頭號工程,以片區為基本單元,在尊重群眾意願和需求的前提下把位置相鄰、產業相融、文化相近、有發展潛力的村連片規劃、組團發展,堅持“一二三產融合”,全要素推進鄉村振興。


目前,濱州重點打造「5210N」產業群,即5個千億級優勢產業集群(鋁業、紡織、化工、食品加工、畜牧水產)、2個國家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組成(商用廚具、繩網)、10個省級特色產業集群及若干戰略性新興特色產業群。這其中,多數產業群聚在片區建設中成為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


例如,無棣縣西小王省級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片區,覆蓋13個村莊,總面積達29平方公里,涉及群眾1.2萬人。本片區結合本地特色,發掘6.5萬畝優質棉潛能,吸引國家級棉花製種大縣育種創新能力提升等4個重點項目落地,穩固年產紗線2萬餘噸、家紡產品32萬餘件的工業體量。


惠民縣李莊市級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片區,佔地7.5平方公里,覆蓋15個自然村,涉及人口7943人。此片區立足繩網特色產業優勢,推動「網際網路+繩網」雙網融合,建成繩網產業數位網路平台"匯繩網"。目前,此產業已發展淘寶村29個,繩索網路電商3,200家,年線上交易額突破30億元,產品遠銷德國、日本、阿聯酋等100多個國家。


根據統計,濱州市梯次建設省、市、縣片區83個,覆蓋1000餘個村莊,一個個鄉村振興的小微樣板在濱州多點開花。


濱州市在片區建設上的探索,只是山東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的縮影。


在此次論壇上,濟南市商河縣委書記袁長奎整理了「糧安商河」建設的經驗做法。他指出,商河縣以規劃引領、片區組團、責任壓實為「糧安商河」提供多方保障。該縣堅持良田、良種、良機、良法、良制「五良」融合,推動糧食「產購儲加銷」全鏈條發展;立足縣域特色,發揮比較優勢,打造「一鎮一業」特色蔬菜種植發展模式。


濟寧曲阜市陵城鎮黨委書記叢艷芝對陵城鎮發展鄉村富民產業的具體實踐作了介紹。叢艷芝介紹,該鎮以示範片區為載體,規劃玉米全產業鏈與農文旅綜合體兩大產業體系-一方面以玉米全產業鏈為核心,推動產業從種植向精深加工升級;另一方面發展農文旅產業,推出特色線路,舉辦釣魚競技,實現以賽引流。在此基礎上,陵城鎮發揮片區作用,組成共富聯盟,引導群眾參與產業發展,推動基礎建設向農村延伸、城鄉資源雙向流動,實現集體增收與群眾致富。


片區建設是山東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重要指示的實務探索。多年來,山東遵循鄉村發展建設規律,因村因地制宜,聚焦群眾需求,以區域相鄰、功能相近、產業相連、配套相通的若干村為基本單元,連片規劃、連片建設、連片發展,自下而上基層探索與自上而下總結推動相通,探索形成一整套區化推進鄉村振興的有效做法。根據統計,目前山東全省片區總量達2,070個,覆蓋行政村1.8萬餘個。


山東省副省長陳平在推動鄉村全面振興時表示,山東要紮實推動農村增活力,堅持片區化推進、組團式發展,加速建構具有齊魯特色的鄉村生產生活生態共同體。


以齊魯樣板助推鄉村振興


事實上,山東因村因地制宜,聚焦群眾需求,以區域相鄰、功能相近、產業相連、配套相連的若干村為基本單元,連片規劃、連片建設、連片發展,有著現實的需求。


伴隨城鎮化鄉村人口和村莊減少,村莊空心化加劇。根據2024年中國鄉村振興綜合調查,在全國14個省(自治區)的472個樣本村中,人口淨流出的空心村佔91%,人口淨流入的實心村僅佔9%,呈現出"十村九空"的特徵。在空心村中,人口空心化率超過43.4%的深度空心村佔近五成,達48.8%。


就此,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農村發展研究所原所長魏後凱指出,目前中國農村集體經濟「統分結合」中「分」的徹底,「統」的不夠、「統」層級較低,不利於整合鄉村資源和推動共同富裕。他認為,「統」不能侷限在村組級,需要破除「村自為界、戶自為界」的傳統展體制格局,賦予「統」更豐富多的內涵,逐步提高農集體經濟「統」的層次,探索「統分結合」新的實現形式。


同時,鄉村人口老化明顯高於城鎮。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長李建偉給了一組數據:2010年以前,鄉村人口老化程度明顯低於鎮和城市人口老化程度。 2010年以後,隨著大量年輕人口從鄉村遷移到城鎮,鄉村人口的老化程度從1989年的5.82%提高到2010年的10.06%,2019年達到14.69%、進入深度老化社會(14%),2022年大幅度提升至19.3%,已接近超級老化


李建偉表示,鑑於中國第一產業與非農產業勞動生產產率的巨大差距,未來中國鄉村人口向城鎮遷移的過程仍將持續進行。他預計,中國鄉村人口淨流出規模將從2023年的1,223.3萬人持續下降到2030年的500.7萬人。


「推動城鄉一體化,是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是國家現代化的重要標誌。」東南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研究院首席專家丁茂戰表示,中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點任務之一是建設現代化的城鄉融合發展生態,應著力推動農業轉移人口化問題,解決農業轉移人口化問題,推動城市城鄉化。他建議,不應只著眼於行政村,應該把縣域等作為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切入點。


圍繞著“以片區化為引領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院長、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黃季焜認為,鄉村振興核心是堅持“鄉村要為民而建、為民而興”,針對調研過程中發現的問題短板,他建議,要加大鄉村投入並注重公平,從“錦上添花”轉向“雪中送炭”,重點關注中低收入村莊;要堅持需求導向,優化實施機制,強化“自下而上再自上而下”的模式,使項目真正匹配農民需求;要確保農民在鄉村建設中的主體地位,積極引導農民親身參與決策和建設。


濱州鄒平醴泉鄉村振興綜合體聯合發起人,山東財經大學產業發展研究院院長張志元指出,中國鄉村振興的實現過程就是價值重構的過程,即發現價值、挖掘價值、提升價值、增厚價值、創造價值,最終實現共享價值。鄉村振興不僅是經濟與產業化的過程,更是鄉村多元價值的深入與科學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