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索鄉村振興與農業現代化深度融合的過程中,培育農業新質生產力成為賦能高品質發展的關鍵一環。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
鄔永年會「走」的菜秧子、石家莊薔城的辣椒生產實現了全程機械化、衡水深州蜜桃找回了老味道……近年來,我省各地農業特色產業蓬勃發展,大量新技術、新成果應用到生產一線,湧現了一批新模式、新動能,有力促進了農業高品質發展,帶動更多農民就業增收。
為更好地挖掘科技賦能典型,總結產業發展經驗,示範帶動全省農業特色產業發展,由河北省農業農村廳特色產業處、河北省農業農村宣傳中心策劃,燕趙農村報執行,省農業農村廳官微推出《培育新質生產力賦能河北特色農業產業》系列報道。今天刊物第一篇《會「走」的菜秧子》。
在前往邯鄲市永年區喆興蔬菜專業合作社(以下簡稱喆興合作社)採訪的路上,記者腦海中不時出現這樣的畫面:園區外的公路邊上、河溝裡,園區內的空地上,堆放著乾巴巴、黑兮兮的番茄秧子。因為這種秧子有異味,不能作動物飼料,被種植者丟棄在路邊、河溝,既影響田間容貌,又污染農業環境。
據資料顯示,一年兩茬西紅柿,1畝地生產西紅柿秧子1.3立方米。喆興合作社種了320畝西紅柿,光秧子就有三四百立方米,能堆成個小山包。
記者走進種植園,水泥道兩旁,大棚與大棚之間的空地上乾乾淨淨,沒有看到西紅柿秧子;園區外的公路上,邊溝裡也沒有看到。莫非,番茄秧子長了腿?
「320畝西紅柿秧子是工人拉到這裡的,堆漚半年後成了肥料,又'走'回大棚裡。」在園區南端,喆興合作社理事長楊永剛指著堆滿滿爛草的池子說:「這是秧子漚肥池,每茬西紅柿摘完後,工人把秧子拉過來,用粉碎機'切'成兩三指長扔到池子裡,配一些微生物菌發酵。作底肥。
合作社種植西紅柿面積大,大量的秧子也曾經讓楊永剛頭痛過。在專家指導下,結合傳統的漚農家肥經驗,2021年春茬西紅柿摘完後,高溫悶棚5~7天,待棚內病蟲害絕跡後,割掉秧子,拉到漚肥池旁進行粉碎。使用番茄秧子作底肥,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有利於下茬番茄秧生長。楊永剛將此作法稱為“蔬菜生產廢棄物循環再利用技術”,透過循環再利用,減少環境污染。
「還有一個好處,大量施用番茄秧子漚製肥,1畝地少用40%的化學肥料,西紅柿的口感好、糖分大、酸味正,很受消費者歡迎。2022年,我這兒被評為環京蔬菜供應基地,產品獲得有機認證。
當然,園區還有智慧水肥整合技術、物理防治技術、麗蚜小蜂生物防治技術、全自動植保防控技術等多種技藝的一起發力,確保番茄產量高、品質優、效益好。
綠色發展是高品質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低碳節能的綠色生產方式,可促進農業永續發展。相較於其他大棚園區來說,喆興蔬菜專業合作社的「秧子循環再利用」還不多見,屬於「技高一籌」。在蔬菜生產過程中,稈莖葉廢棄物佔總產量的60%~70%。多年來,大量的蔬菜廢棄物任意傾倒,浪費了土地資源,污染了生態環境,成為農業生產和群眾生活的公害。永年區喆興蔬菜合作社採用廢棄物循環再利用技術,將有害的廢棄物變成有益的有機肥,有效減少化肥施用量,提高了蔬菜品質,對保護農村環境、促進蔬菜產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值得在全省蔬菜產區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