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興農,創新富農
"合村並鎮"作為鄉村振興的關鍵一步,正在全國各地穩步推進。這項政策透過整合土地資源和集中居住,致力於提升農村現代化水準。
農民對此態度各異:有人期待便利的公共服務,也有人擔憂生活成本上升。這場關乎數億農民未來的變革,正考驗著政策制定者的智慧。
"合村並鎮"能為農民帶來哪些真正好處?這些變化如何影響農村的長遠發展?
政策與現實的博弈
全國近70萬個行政村,如同散落在中國版圖上的繁星,而"合村並鎮"的政策風暴正悄然改變著這片星空的排列。中央一號文件將其列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卻在執行上遭遇了意料之外的阻力。一位基層幹部曾困惑地說:"政策很好,可老百姓的心結卻難以一下子打開。"
數據顯示,在已實施"合村並鎮"的地區,支持率呈現出奇特的"兩極分化":年輕人普遍歡迎,而年長者則抱持戒備。這背後折射出的不僅是觀念差異,更是兩代人對土地、家園截然不同的情感連結。農民與土地的關係,就像樹與土壤,表面上看來是依存,骨子裡卻是難以割捨的生命紐帶。
政策制定者站在宏觀角度看到的是資源整合的效率提升:土地集約化利用可增產30%以上,公共服務半徑縮小能節省近四成財政支出。而農民視角中,除了這些冰冷數據,還有世代生活的老宅、熟悉的鄰裡關係、祖輩傳下的果樹,以及那口井水的清涼滋味——這些無法被政策文件量化的情感價值。
基層推進中的"一刀切"做法,更像是試圖用直尺丈量山川起伏,忽視了農村的複雜性和多樣性。在江南水鄉、西北高原和東北黑土地上,相同的政策落地後開出了不同色彩的花:有的地方農民笑逐顏開,成了新型農民;有的地方則怨聲載道,甚至出現"返遷潮"——新房不住反回老宅。
人是環境的產物,環境改變了,人的生活方式也被迫重塑。對農民而言,這不僅是住所的改變,更是一場生存哲學的考驗。這場政策與現實的博弈,考驗的是我們平衡發展與傳承、效率與人文的智慧。如何讓"合村並鎮"不只是政府工作報表上的亮點,而能真正照亮農民的生活?答案或許就藏在那些已經成功轉型的典型村莊裡。
成功經驗與典型案例
在尋找"合村並鎮"成功密碼的路上,那些閃耀著智慧光芒的典型村莊,如同黑夜中的燈塔,為迷霧中的政策執行者指引著方向。每一個成功案例背後,都藏著因地制宜的治理智慧,而非簡單複製的政策公式。
浙江安吉餘村的蛻變堪稱教科書級示範。十年前,這裡還是靠水泥廠和採石場為生的"灰頭土臉"小村,合村並鎮後,村黨支部帶領村民關停污染企業,將散落的田地整合成觀光農業園,昔日的採石場傷疤被巧妙轉化為生態景區。村民從"賣石頭"轉向"賣風景",人均收入從不足5000元躍升至3萬元以上。更難能可貴的是,村裡保留了百年老屋和古樹,讓遊客在體驗現代便利的同時,依然能觸摸到鄉村的文化脈絡。
貴州從江縣的案例證明,文化傳承與現代化並非對立選擇。這個以侗族為主的縣區,在合村過程中保留了鼓樓、風雨橋等傳統建築,將新建社區巧妙融入山水之間,避免了"千村一面"的審美疲勞。地方政府也引導村民成立傳統工藝合作社,讓繡花、造紙等非遺技藝煥發新生。這種對文化根脈的尊重,使當地"合村並鎮"的抵觸情緒降至最低。
這些成功案例的共同密碼在於:尊重農民意願、強化產業支撐、保護文化血脈,以及發揮基層創造力。 "合村並鎮"不是簡單的物理空間重組,而是鄉村生態系的再造工程。然而,並非所有地區都能複製這些"明星村"的輝煌,更多的農村在轉型過程中遭遇了諸多現實挑戰,有些甚至陷入了比從前更艱難的境地。這些挑戰到底是什麼?又該如何應對?
挑戰與因應之道
鄉村轉型之路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那些閃亮的成功案例背後,是數以萬計的村莊在蛻變中經歷的陣痛。如同蝴蝶破繭前的痛苦掙扎,許多地區的"合村並鎮"遭遇著難以迴避的現實困境,這些困境甚至讓一些地方的政策實施陷入停滯。
最突出的經濟挑戰,像一道無法輕易跨越的鴻溝橫亙在農民面前。根據調查,一個一般農村家庭搬入新社區的平均成本在15-20萬元之間,這對年收入不足3萬的農戶而言,無異於天文數字。更令人憂心的是,搬遷後的生活成本激增:物業費、水電費、取暖費共計每年增支3000餘元,而傳統的"自給自足"模式被徹底打破,買菜做飯樣樣花錢,猶如一根根纏繞在農民脖頸上的無形農民,讓老一輩喘不過氣來花錢。
與之相伴的是文化斷裂的隱痛。一位社會學家曾形像地比喻:把農民從土地上連根拔起,就像把魚從水里撈出來,即便住進了"金色籠子",也難掩失去生命場域的不適。老一輩農民的生活智慧和技藝在混凝土森林中失去用武之地,傳統的鄰裡關係和互助體係被陌生化的社區環境稀釋,農村特有的那種"守望相助"精神正悄然流失。
管理層面的挑戰則體現在基層治理能力與農民需求的錯位。原本由村委會管理數百戶分散農戶的經驗,難以應付集中居住後數千人的社區治理需求。基層幹部的角色從"鄉村熟人"變成了"服務管理者",這種轉變需要全新的能力結構和服務意識,而目前的人才培養與配備明顯跟不上變革步伐。
應對這些挑戰,需要超越行政思維的剛性,以更靈活的方式協調各方利益。在經濟層面,可探索"漸進式搬遷"模式,允許農民分期投入,或透過資產入股減輕前期負擔。一些地區創新推出的"農民股份合作社"模式,讓農民以土地和房屋作價入股獲得分紅,有效緩解了轉型陣痛。
在文化傳承上,新社區規劃應預留足夠的公共活動空間,定期舉辦鄉村文化活動,幫助農民在新環境中重建社交網絡。浙江一些地區的"文化大院"實踐表明,傳統文化空間的保留能顯著提昇村民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在管理層面,應強化社區自治,避免行政化傾向,培養多元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同時加強對基層幹部的專業培訓,提升其服務意識和能力,將管理重心從"管人管事"轉向"服務引導"。
雖然挑戰重重,但每個挑戰背後其實都隱藏著轉型升級的機會。農民從土地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正迎來身份重塑和發展路徑多元化的歷史機遇,而這些機會將如何改變農民的未來?新時代的農民又將以何種姿態融入鄉村振興的宏偉藍圖?
未來發展與潛在機遇
農民身分的重塑,如同一株老樹被嫁接上新的枝條,痛苦之後是生命形態的華麗轉身。在"合村並鎮"的催化下,未來農民將不再是單一的土地耕作者,而是多元角色的綜合體,這種身份轉變正在悄然打開一扇通往更廣闊世界的大門。
最直觀的變化是職業多元化。隨著土地規模化經營,大批農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像蝴蝶脫繭般展開全新的職業翅膀。有數據顯示,成功實施"合村並鎮"的地區,農民的職業種類從原來的不足10種增加到了30多種,其中鄉村旅遊、農產品深加工、鄉村物流、養老服務等新興行業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管道。那些曾經只會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不經意地成了民宿老闆、手工藝人、電商主播,職業身分的轉變帶來了收入和社會地位的雙重提升。
產業賦能是未來農民獲益的另一大支柱。傳統農業的智慧升級正在加速推進,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與農業生產深度融合,使農民從"憑經驗種地"轉向"數據化決策"。在江蘇一個試點村莊,農民只需透過手機應用程式就能監控農地水肥情況,遠端操控設備完成灌溉施肥,種地效率提高近五成。更令人欣喜的是,這種技術賦能讓年輕人重新燃起了對農業的興趣,一批"新農人"正帶著高學歷和新理念返鄉創業,為鄉村注入了新鮮血液。
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則為農民提供了更穩固的安全網。隨著城鄉整合進程加快,農民在醫療、養老、教育等方面的權益保障逐漸與城市居民接軌。集中居住使醫療點、養老院、學校等公共服務設施的覆蓋更加高效,農民看病難、養老難、子女教育難等問題正在緩解。一些地區創新推出的"積分入城"政策,讓農民透過自有資產評估、技能培訓等多種途徑獲取城市生活權,實現了從"農業人口"到"城市居民"的平穩過渡。
或許,"合村並鎮"給農民帶來的最深遠變化,是思維方式和生活觀念的現代化轉型。當農民從土地的束縛中解放,視野自然開闊,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也隨之提升。在一些先行地區,農民的消費結構已從基本生存型轉變為發展享受型轉變,子女教育投入、健康醫療消費和文化娛樂支出明顯增加,生活品質不斷提升。
"合村並鎮"不是簡單的物理空間重組,而是鄉村文明進階的必經之路。它賦予了中國農民重新定義自我、塑造未來的歷史機會。在這場宏大變革中,我們不僅要關注土地的整合和房屋的改變,更要尊重農民的選擇權,保障他們在發展中的主體地位。只有這樣,"合村並鎮"才能真正成為農民通往美好生活的幸福橋樑。
Copyright ©
2006-2025,中華農業報,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