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農業報
canews.top
Product Center
News Center
新聞中心
鐵路賦能農業,鋪就“振興之路”
來源: | 作者:本報 綜合報導 | 发布时间: 2025-04-11 | 347 次浏览 | 分享到:

三月的雲嶺大地,鐵路線在春城交會,桃花村站的裝卸平台上,化肥袋堆疊如山丘。從白山黑水到南海之濱,從關中平原到雲貴高原,鋼軌延伸的軌跡不僅是地理的跨越,更是現代農業從生產端到消費端的全鏈條賦能,是鄉村振興戰略中流動的鋼鐵脊梁。



春耕保供,打造農資運輸的「鋼鐵通途」。春耕時分,農資運輸如同與時間賽跑的激烈競賽。當東北大地凍土仍未完全化盡,華北平原麥苗已泛新綠,鐵路部門早已精心織就一張覆蓋全國的農資運輸大網。這運輸網絡的最佳化升級,是鐵路基礎設施強大優勢的生動彰顯。截至2025年初,全國鐵路營業里程達16.5萬公里,其中高鐵4.2萬公里,「八縱八橫」主通道與普速鐵路網立體銜接。上萬個貨運站點星羅棋佈於全國,恰似農業生產的“神經節點”,將分散的生產需求高效轉化為運輸供給,架起一條暢行無阻的鋼鐵運輸大道。


產業賦能,重建農業經濟的「空間版圖」。鐵路對農業的助力,遠非僅在運輸一端,更在於重塑產業地理格局。新疆的哈密瓜、葡萄,搭乘高鐵快車,能迅速奔赴東市場,新鮮口感仍舊。中老鐵路通車,讓雲南西雙版納熱帶水果種植園迎接巨變。以往靠公路運輸的釋迦果,如今搭乘鐵路冷鏈班列,48小時就能抵達萬象。 「通道帶物流、物流帶經貿、經貿帶產業」的效應,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同樣凸顯。成昆鐵路複線開通後,四川攀枝花芒果種植戶借助高鐵快速物流,將精品芒果直送北京、上海,打破傳統商業營運限制。從宏觀視角來看,鐵路建設發展推動農業產業鏈升級,促進農業與工業、服務業深度交融,為農業經濟永續發展注入源頭活水。


民生服務,編織城鄉融合的「溫情紐帶」。大涼山深處,5,633次「慢車」汽笛聲劃破晨霧。這趟運行在成昆線上30多年未漲價、最低票價僅2元的“扶貧列車”,成了彝族鄉親核桃、花椒等山貨出山的“移動集市”。車廂內的農產品展示區,日均促成數百單交易,沿線12個村莊人均年收入節攀升。全國像這樣的「慢火車」有81對,穿梭於21個省份貧困山區,年運送旅客達3000萬人次,是連接城鄉的堅實「民生線」。這些飽含溫情的服務,賦予鋼鐵軌道民生溫度,也為鄉村振興繪就深厚人文底色。


暮色降臨,桃花村站最後一列農資專列鳴笛出發,車燈照亮月台上「人民鐵路為人民」的紅色標語。鋼鐵動脈,承載春耕希望,見證中國農業從傳統邁向現代的精彩跨越。當復興號在金黃麥田旁風馳電掣,當慢火車在雲霧山間悠然穿行,鐵路與農業深度融合正催生新奇蹟,在960多萬平方公里廣袤大地上,書寫新時代興農壯麗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