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農業報
canews.top
Product Center
News Center
新聞中心
土地穩定了,農民心就定了?別讓「一刀切」捆住鄉村振興的手腳!
來源: | 作者:本報 綜合報導 | 发布时间: 2025-04-16 | 174 次浏览 | 分享到:

春耕時節,山東煙台的田野裡一派繁忙,村黨支部領辦的合作社,正組織社員們播種新一季作物。而在千里之外的南方山區,撂荒的耕地卻靜悄悄躺著。同是土地承包,為何境遇大不同?今天咱們就聊聊,土地政策這個"老話題"裡的新門道。



一、三十年不變的承包地,穩住了啥?


中央定調"大穩定"政策,讓6億農民吃下定心丸。但這碗"定心湯"喝久了,有些地方卻喝出了新問題——張家三代人守著五畝薄田,李家進城務工十年土地撂荒,王老漢家閨女出嫁二十年,卻還在分婆家的地...…這些活生生的例子,都在拷問著政策的溫度。


二、"死守"不如"活用"的智慧


北方平原的新墾地像雨後春筍,南方山區的拋荒地卻愁煞村幹部。政策制定者早就料到這種差異,在文件裡埋了"活扣"——允許透過民主協商進行"小調整" 。可有些幹部把"穩定"當擋箭牌,該調整的不調整,該收回的不收回,硬生生把好經念歪了。



三、小崗村的啟示:紅手印裡的辯證法


四十多年前,十八個紅手印按出家庭聯產承包製;四十年後,煙台黨支部帶著村民按出土地股份合作社。歷史總在證明:給農民留足"活口",土地就能生出金疙瘩。現在有些地方幹部,嘴巴喊著"尊重農民意願",實際上卻把民主協商會開成"通知會",這哪是幹事的態度?


四、破除懶政的"三板斧"


摸底要像老中醫把脈:拿著衛星圖、確權證、戶口本"三對照",誰家地多人少、誰家人多地少,村會計心裡得門清


協商要開陽光院壩會:村頭大槐樹下擺板凳,贊成反對都說話,三分之二舉手才算數


創新要學電商搞試點:像浙江搞"宅基地三權分置",重慶試"地票交易",咱們各村能不能搞出特色模式?



五、土地政策的"文武之道"


最近下發的中央一號文件說得明白:大穩定是根本,小調整是訣竅。河北某村把機動地改成"養老田",六十歲以上老人優先承包;江蘇某鎮用撂荒地建起"共享菜園",城里人認領土地當"週末農民"。這些土辦法裡,藏著鄉村振興的金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