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過後的荊楚大地,細雨浸潤後的空氣裡瀰漫著泥土甦醒的氣息。武漢市黃陂區祁家灣街道薑店村的田野上,青翠麥浪隨風翻湧,宛如大地鋪開的翡翠絨毯。章自連蹲在田埂邊,粗糙的指節輕輕撥開沾著晨露的麥苗,目光裡跳躍著二十年不曾熄滅的希冀。
這片承載著他半生心血的熱土,曾經書寫過截然不同的故事。 90年代從軍營返鄉時,迎接他的不是田園牧歌,而是如拼圖般零碎的"補丁田"。大別山餘脈與江漢平原交界的特殊地理,將耕地切割成星星點點的碎片,家家戶戶守著薄田艱難度日。當同鄉們捲起鋪蓋湧向沿海城市時,章自連也踏上了南下的綠皮火車,把對土地的眷戀深埋心底。

命運的轉折始於2007年的春天。帶著在深圳打拼的積蓄,章自連毅然回到姜店村。在村兩委的支持下,他像燕子銜泥般流轉起閒置土地,可"補丁田"的痼疾讓機械化成為奢望。 「那時候沒有整田機械,就帶著鄉親們用鋤頭、鏟子一寸寸平整土地。」說起往事,他黧黑的面龐上泛起紅光。
真正的破局始於高標準農地建設。 2021年春風中,章自連的農場迎來新生-田埂被推倒,溝渠重新疏通,阡陌縱橫間織就嶄新的耕地網絡。 "小田並大田"的魔法,讓旋耕機的轟鳴聲取代了老牛哞叫。如今他的家庭農場擴展到1168畝,金黃的稻浪與碧綠的麥田交替翻湧,年收益突破百萬元大關,更帶動50餘戶鄉鄰在家門口就業。
在祁家灣廣闊的田野上,這樣的蛻變並非孤例。東風村的李紅芬夫婦駕駛著裝有北斗導航的農機駛過田間,銀灰色的機身在陽光下泛著冷光。這對曾闖蕩商海的夫妻,幾年前將積蓄化為一台台智慧農機。 「現在種地像打仗,手機就是指揮部。」李紅芬輕點螢幕,作業面積、播種密度等數據躍然而出。他們成立的農機合作社服務半徑涵蓋三個行政村,年收入突破40萬元,成為鄉親口中的"田保母"。

黃陂區農業農村局技術員梅建幸見證這場靜悄悄的農業革命。近年來,全區湧現400餘個家庭農場,糧食年產量穩定在28萬噸以上。在章自連的倉庫裡,碼放整齊的精品米包裝袋上,"新農人"的商標格外醒目。 「水晶米15元一斤還供不應求,關鍵在品質把控。」他捧起一把烏亮的黑米,有機肥滋養出的稻穗沉甸甸墜彎枝頭,生態種植讓每畝增值近千元。

從"靠天收"到"科技種",從"單打獨鬥"到"抱團發展",黃陝的田野正在譜寫鄉村振興的新樂章。章自連站在田埂上遠眺,無人機在麥田劃出整齊的航線,灌溉系統如動脈般延伸向遠方。他突然想起二十年前那個離鄉的清晨,如果那時的自己知道,這片土地終會生長出如此壯美的圖景,或許會少些離愁,多些篤定的守望。
夕陽為麥田鍍上金邊,李紅芬的收割機在晚霞中轟鳴。當北斗衛星劃過天際,這些新時代的"麥田守望者"們,正用科技和智慧編織著希望的經緯,在荊楚大地上寫著鄉村振興的壯麗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