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農業報
canews.top
Product Center
News Center
新聞中心
廈門同安:山水賦能鄉村科技活化農業
來源: | 作者:本報 綜合報導 | 发布时间: 2025-06-02 | 220 次浏览 | 分享到:

30日,2025年福建省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加速城鄉融合發展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現場會在龍岩市上杭縣召開。廈門市同安區在會上作交流發言,分享其深耕特色現代農業、活化鄉村振興的實踐路徑。


作為廈門農村面積最大、農業佔比最重、鄉村人口最多的行政區,同安區深入實施“千村示範引領、萬村共富共美”工程,立足北部三鎮生態底色與特色農業資源,構建“稻、菜、花、果、茶”五大特色產業體系,立足自然資源及區位優勢,將良好的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旅遊優勢,活化水興為水興池。


解鎖鄉村流量密碼


日前,一場以「聽見麥香·遇見初心」為主題的麥田音樂會在同安區蓮花鎮窯市村舉行。 35畝金色麥田化身天然舞台,風吹麥浪聲與悠揚樂聲交織,吸引週邊遊客及市民共赴這場「大地之約」。


「蓮花鎮地域廣、生態優,在2024年'清新蓮花引客下鄉'暨同安區蓮花鎮鄉村文旅線路推介會上,我們發布了三條鄉村旅遊線路各具風情。」蓮花鎮黨委宣傳委員吳榮輝介紹,三條線路串起蓮花鎮的生態資源、人文底與鄉村實踐,成為引人眾生的鄉村實踐。


身為廈門市鄉村振興的主戰場,同安區近年來以「引客下鄉」為重要抓手。蓮花鎮的探索正是同安區全域推動農文旅融合的縮影——透過挖掘各鎮街特色資源,形成「串點成線、連線成片」的鄉村旅遊格局。


從蓮花鎮的山水禪意、田園研發,到五顯鎮的特色農業、種業,再到汀溪鎮的溫泉康養產業,同安區正以多元場景激活鄉村“沉睡資源”,讓遊客“走進來”“留下來”“帶起來”。


透過政府搭台、企業運作、村民參與的模式,將生態資源轉化為旅遊產品,將旅遊流量轉化為農產品銷量,實現「生態美」與「百姓富」的有機統一。數據顯示,2024年同安區鄉村旅遊接待人數、休閒農業及鄉村旅遊收入分別成長10.41%、12.41%。


人才是鄉村振興的關鍵。同安區打造現代農業綜合服務中心,累計培育高素質農民2058人次,這些掌握現代農業技術與管理理念的“田秀才”“土專家”,正成為推動農業轉型升級的核心力量。同時,透過政策扶持與平台搭建,成功吸引65名「新農人」帶著新技術、新概念回鄉創業,為鄉村注入新血。


在「新農人」的帶動下,「稻香上陵」「綠瓢蟲」蔬菜等特色產業品牌蓬勃興起。當“田埂”遇見“人才”,當“鄉土”碰撞“創意”,一幅“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鄉村振興新圖景正在銀城大地徐徐展開。


科技賦能現代農業


在同安的田間地頭,科技正在改寫傳統農業的生產邏輯。


透過持續推廣良種良法,同安區主要農作物綜合機械化率突破80%。同時,高標準農地與設施大棚建設如火如荼。 2024年,同安區新增高標準農地3471畝、設施大棚1117畝,都會現代農業產值達450億元,較去年成長12.5%,科技成為增產增效的核心變數。


另一方面,種業創新堪稱同安現代農業突圍的「核心密碼」。同安區以閩台農業融合發展(種子種苗)產業園區為「種業晶片」研發高地,建構「實驗室—試驗田—市場」的全鏈條生態。透過落地廈門市農芯種業研究院等科研機構,興建兩岸農作物種質資源庫,目前已集聚20家種子種苗企業,年貿易額近2億元,不僅成為全省最大的種業集散地之一,更躋身全國種業創新第一方陣。


在國家級台灣農民創業園中,300多個台灣優良品種歷經「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實現本土化改良與規模化推廣。百利種苗等龍頭企業年生產各類蔬菜嫁接苗、實生苗等1.2億株,業務輻射閩浙贛粵桂瓊滄等南省市。


來到農運來的苦瓜培育園,標準化育種大棚整齊排列,這家紮根同安15年的企業,以年均超400萬元研發投入深耕苦瓜育種。其培育的「春秋」苦瓜憑藉早熟、耐儲特性,佔據山東壽光市場份額達60%;「秦朝」苦瓜以畝產2萬斤的高產能,覆蓋湘鄂贛桂近20%市場;「大明」苦瓜則憑肉厚味美在三角珠穩佔40%份額。透過在甘肅、新疆等地佈局10萬畝制種基地,農運來年供種量超50萬公斤,躋身全國苦瓜種子供應前三甲。


從“引種試種”到“育種輸出”,同安區構建的閩台種業融合模式,既為兩岸農業技術交流提供了實踐樣本,更讓“一粒種子改變一個產業”的願景照進現實,成為鄉村振興的硬核支撐,為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可複制的縣域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