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農業報
canews.top
Product Center
News Center
新聞中心
黃合少鎮後窯子村:跨村聯建共赴產業振興好「豐」景
來源: | 作者:本報 綜合報導 | 发布时间: 2025-07-17 | 86 次浏览 | 分享到:

踏入呼和浩特市賽罕區黃合少鎮後窯子村有機胡蘿蔔種植基地,目之所及皆是生機,一片忙碌景象。 「此前,有機胡蘿蔔基地規模還不到2000畝,村集體經濟發展得不到突破。自聯合體成立以來,透過整合資源、創新模式,有機胡蘿蔔種植面積穩步拓展至3000畝,2025年村集體經濟可望突破1000萬元大關。」後窯子村黨支部書記趙利說。


趙利俊口中的“聯合體”,是賽罕區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的新探索。今年以來,賽罕區堅持以黨建一體化引領發展“一盤棋”,深化拓展“跨村聯建”模式,透過組織聯建、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抱團發展,鄉村產業集結優勢不斷彰顯,更多群眾共享致富“甜頭”。


從「空心」到「同心」 村莊「變形記」正在上演


「我們村莊常住人口就三四十人,大部分還是老年人,村子沒有發展潛力。自從與河南村聯建後,村里有了企業,土地也復墾了,村民生活更有底氣了。」榆林鎮新地溝村黨支部委員雷海軍說。


針對個別村落「空洞化」嚴重、集體經濟發展乏力等問題,賽罕區安排班子強、產業基礎好的河南村與人口流失嚴重、產業基礎弱的新地溝村、口可板村聯建,搭建「1+N+X」農文旅融合發展聯合體,即1個領建村黨組織,N個聯建村黨組織,X個共同運營的相關企業、行業協會、合作社等組織,推動多方主體擰成“一股繩”,同心協力打造農文旅融合發展項目——啤酒小鎮。


結合各村現有產業、駐村企業、土地房屋、剩餘勞動力等資源,充分利用河南村「卡騰堡」啤酒廠,建立「聯合體+合作社+企業+農戶」利益連結機制,集中流轉260畝土地打造啤酒花種植基地,切實解決口可板村、新地溝村土地撂荒問題。配套建成採花廠、烘乾廠,帶動24名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啤酒小鎮二期、三期工程將租用村內百餘套閒置房屋,興建文化庭院、主題民宿等。聯合體依托187個溫室棚優勢,種植了草莓、火龍果、番茄等10餘種特色蔬果,配套發展採摘項目,推動形成「觀光-採摘-住宿-餐飲」全鏈條農文旅發展模式。


從「貧瘠」到「富足」 有機胡蘿蔔致富路越走越寬


賽罕區堅持「化零為整」「連點成片」的原則,透過資源整合、平台連結、規模經營等方式,著力突破鄉村種植業「單打獨鬥」的發展瓶頸。基於黃合少鎮後窯子村有機胡蘿蔔種植的成功經驗,由後窯子村領建,五犋窯村、東五十家村參與聯建,三村達成合作共識,大力發展有機胡蘿蔔規模化種植產業。 「有後窯子村帶領我們一起幹,大夥發展產業的信心更足了!」五犋窯村黨支部書記安長命激動地說。


聯合體透過統一流轉土地、統一種植、統一管理、統一加工、統一銷售「五統一」模式,進行選種播種、規範管理、產品加工、包裝銷售等工作,有效降低生產經營成本,完成了3000畝有機胡蘿蔔種植。配套建成恆溫保鮮庫、精細加工廠,打造線上銷售直播間,透過精修、品牌打造、直播推廣、統一銷售等方式,實現種產銷全產業鏈整合發展。透過流轉土地、分紅、務工,人均年收入從原來的1.5萬元增加到4.5萬元。


從「試辦」到「示範」 「強強聯合」輔助設施農業提檔升級


「我們村有土地和大棚,你們村有倉儲和銷售平台,他們村有先進的種植技術,咱們不如合作一把,把各村優勢串成產業鏈,一起打響咱們的特色農產品招牌。」一場臨時會議鋪就了根堡、前白廟、後白廟、舍必崖、四間屋廳的五個村莊。 5個村莊成立了設施農業規模化發展聯合體,聯合體成員以技術、土地、大棚、設備等資產、資金入股,實施「訂單收購+分紅」「土地/大棚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等利益連結機制,確保收益分配公平合理。


根堡村依托18棟育苗棚優勢,為其他4個聯建村提供種苗,成立種植指導團隊,提供精準技術支持,保障種植效率與品質。蔬果成熟後,捨必崖村利用集散中心,負責後期冷藏保存,與商超、農夫市集、社區、企業建立定向採購管道,省去中間商加價環節,實際提高收益,推動形成「種植-倉儲-銷售」全鏈條發展模式。 2025年聯合體推出了草莓番茄、茉莉香葡萄、隋珠草莓、白不老豆角等17種蔬果品牌,5個村莊集體經濟收入預計將突破700萬元。


聯合體將農戶、農業合作社等主體吸納進來,創新構建「託管代種+培育自種」雙軌並行發展模式,以集約化經營與個體化培育相結合的方式,帶動48戶村民、3家農業合作社深度融入村集體經濟發展體系,為農戶提供了「土地流轉租金化分紅+多利落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