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種,七分管,十分收成才保險。」為牢牢端穩糧食安全“飯碗”,近日,貴州省黔東南州劍河縣積極組織農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開展防災技術培訓和綠色防控技術推廣工作,著力構建“人防+技防”的防災體系,全力守住群眾“糧”。
炎炎夏日,南明大壩成片的稻田鬱鬱蔥蔥,水稻長勢喜人,百餘名種植者圍在田間地頭,聚精會神聆聽農技人員講解科學防治技術。

農技人員深入田間進行農業技術指導
「眼下是水稻生長的關鍵期,也是病蟲害高發期,我們一定要及時預防,科學合理使用農藥。」農技人員向農戶傳授如何識別病蟲害、科學施肥、安裝和使用誘捕器等關鍵技術要點。針對農民提出的田間管護問題,農技人員結合實際案例一一解答,現場「手把手」指導農戶安全用藥。

農技人員現場指導農藥的調配與使用
「以前種田全憑老經驗,有次發現稻葉發紅,還以為是打藥出了問題。今天參加培訓才知道,這是鑽心蟲害的症狀。看來光靠老經驗不行,還得不斷學習新技術,才能種出好莊稼啊。」種植戶潘小諾感慨道。
今年以來,劍河縣已開展農業防災技術培訓12場,涵蓋農戶360餘人,發放技術手冊1200餘份,透過「理論講解+實操演練」的模式,讓農民從「經驗種田」轉向「科學種田」。
「現代農業防災必須轉變觀念,要從被動救災轉向主動防控。」劍河縣種植業技術服務中心負責人諂孫松介紹,「目前我們指導的重點是做好農作物的及時排水和追肥工作。特別是當前高溫高濕天氣容易誘發病蟲害,要及時指導農戶提前進行防治,保障糧食穩產。」
訓練現場,農技人員示範了無人機飛防作業,系統講解了「空中+地面」的立體防控系統。在植保無人機進行高效能統防統治的同時,地面綠色防控技術也正在同步推進。技術人員在主要糧油產區科學佈設害蟲誘捕器,利用性費洛蒙精準誘殺稻縱捲葉螟、二化螟等害蟲。與傳統防治相比,綠色防治技術不僅能減少30%以上的化學農藥使用,也顯著提升了農產品品質安全水準。

無人機進行飛防作業
「我們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理念,今年3月以來多次組織農技人員下沉一線,實現全縣13個鄉鎮(街道)技術指導全覆蓋。」劍河縣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張斌介紹道,「今年雨量多,雨季長,容易誘發農作物病蟲害,下一步我們將擴大綠色防治技術應用範圍,計畫新增無人機飛防服務面積1.1萬畝,推廣生物農藥5000畝,並持續加強農戶防災減災培訓,為全年糧食穩產豐產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