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夏時節,隨縣廣闊的田野上稻浪翻滾,養殖場內生機勃勃,特色產業園裡碩果累累。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隨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現價)達58.75億元,年增4.9%,增幅位居全市第一,穩居全省前列。
這份亮眼的成績單背後,是隨縣以「穩基礎、強產業、興特色」為主線,破解不利天氣影響、激活鄉村振興動能的生動實踐。
穩糧保供:築牢農業“壓艙石”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隨縣將糧食安全放在第一位,以「種滿種足、抗災奪豐收」為抓手,夯實農業「壓艙石」。
在精準施策保播種上,隨縣將糧油種植任務細化分解至鄉鎮村組,大力推廣“良種+良法”,依托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夏糧總產15.14萬噸,油菜體系1.6萬噸,同比增幅達23.85%。
面對冬季寒流、春季倒春寒及夏季乾旱等不利天氣,隨縣主動作為,聯合氣像等部門實施人工增雨3次,投入抗旱設備2550台(套),保障70萬畝次水稻灌溉,最大程度降低災害損失,用科學應對詮釋「抗災減災」的擔當。
為提升管理效益,隨縣進行苗情、病蟲情調度10次,組織會商及分析評估8次,發佈病蟲測報5期1萬餘份,落實油菜「一促四防」、小麥「一噴三防」補助政策,透過統防統治將病蟲害損失壓至最低。
「2025年春季,我們已在全縣20個鎮(場、景區),針對種糧大戶及農戶開展小麥、油菜等在田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治、後期田管措施培訓,全力護航糧食安全。」隨縣農業農村局種植業管理股負責人胡濤說。
畜牧產業:打造成長“新引擎”

畜牧業作為隨縣農業經濟的“增長極”,正透過項目引領、模式創新加速規模化發展。
龍頭工程落地見效,總投資5.4億元的共富牧業永福寺樓房養豬基地全面投產,上半年出欄生豬7.5萬頭;高城「億隻雞」項目首批28萬隻雞苗順利入駐,預計8月中旬18棟雞舍將全部投運,單批次存欄可達72萬羽。
養殖模式迭代升級,引導農戶從“自繁自養”轉向“專業育肥”,有效降低資金與週期風險,提升出欄效率。數據顯示,上半年隨縣生豬出欄41.89萬頭,年增13.8%。
全鏈條聯農帶農成效凸顯。均川鎮創新「政府獎補、集體出資、企業入股、農戶參與、金融機構支持」模式,利用產業強鎮資金扶持村集體建成10個規模3000頭的生豬養殖基地,由共富牧業租賃經營。圍繞生豬養殖、屠宰加工、冷鏈、糞污利用等環節,大力推行「龍頭企業+合作社(集體經濟組織)+基地+農戶」模式,建構緊密利益連結機制,帶動約5,000戶農民就地就業增收。
特色產業:培育發展“新動能”

立足資源禀賦,隨縣推動「兩香一油」(香菇、香稻、油茶)及特色種植全鏈條發展,讓特色產業成為鄉村振興的「活力源」。

主導產業量質齊升:食用菌產量1.94萬噸,成長6.5%,其中乾菇1.57萬噸,年增7.5%;「隨州香稻」種植43萬畝,預估總產23.65萬噸,推廣「雙訂單」31.2萬畝,打造千萬林加約13萬個新英畝。
「為實現主導產業量質雙達標,我們向規模要效益,依托規模優勢和產業鍊長的特徵整合資源降本增效,突破農產品季節性瓶頸;向智能化管理要收益,利用物聯網、5G網絡等新技術構建農產品質量安全5G智能監管平台,實現生產、加工、流通全過程實時管理。」隨農業監控新興業態蓬勃興起。新建青茄冬暖式大棚114個,帶動產值新增600萬元;舉辦國家級茄子栽培觀摩會,隨縣蔬菜加速走向全國。
桃產業持續做優做強。上半年桃產量7.85萬噸,年增6.1%;透過舉辦隨縣「品桃會」暨桃產業交流推介活動,以桃為媒擦亮「隨縣油桃」金字招牌,推動桃產業鏈全鏈條發展。
放眼隨縣大地,一幅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鄉村振興畫卷正在徐徐展開。在高品質發展的新旅程上,隨縣正以更昂揚的姿態,寫著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