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三門峽市陝州區王家後鄉燕山村漫山連翹果實綴滿枝頭,村民指尖翻飛間,褐綠色的果實落滿竹籃。 「這連翹是咱的'金豆豆',種下去能收二三十年。我這3000畝基地,今年80畝進入收穫期,4萬斤連翹能賣32萬元。」連翹基地負責人孫艷濤的笑聲裡,滿是豐收的喜悅。
曾經的荒山坡地,如今既是“綠色銀行”,也是“生態屏障”。連翹根繫牢牢鎖住水土,枝頭果實鼓起村民腰包,「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此化作沉甸甸的收穫。
在店子鄉栗子坪村中草藥種植基地,90畝芍藥綠意盎然,林下種藥的1000畝黃精長得喜人,「自從種了這些藥材,好管理還保水土,盛產期畝產效益能到800 0塊!
這樣的「農技速達」服務,在陝州區已成常態。為破解過去中藥材種植「單打獨鬥規模小、靠天吃飯效益低」的困局,該區農業農村局組建專家技術服務隊,常年紮根田間地頭,從品種選育到田間管理提供全週期指導,科技賦能實現了從「望天收」到「精細管」。


「我今年7畝酸棗樹,淨收入2萬元,是傳統作物的5至8倍。以前種玉米要澆水、打藥、追肥,一年下來光人工就得投入不少,現在種酸棗在春天施點肥,夏天除除草,秋天等著摘果,平時基本不用管,我還能賺錢
在張茅鄉麻塘灣村酸棗樹育苗基地裡,該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全區推廣的酸棗品種是經過多年培育的優良品種,具有三大優勢,耐旱性強,結果週期短,管理成本低,非常適合坡地、荒地種植。這品種簡直是為我們陝州區東部丘陵山區'量身定做'的,把以前的'廢地'變成了'寶地',而且酸棗樹一次種植可連續收益15年以上,是名副其實的“長效搖錢樹”。
如今,陝州區以店子鄉為核心,張汴、張茅、硤石、王家後、宮前、西李村等6個鄉中草藥示範基地連點成線,白芨、蒼術、麥冬、旋覆花、華東掌葉覆盆子、遼寧大竹玉、酸棗等7個新品種落地版生根。目前,陝州區中藥材人工種植面積3.5萬畝,從荒山坡上的零星種植,到全產業鏈的集群發展,陝州區中草藥產業正一步步破局升級,“小藥材”正成為帶動群眾致富、助力鄉村振興的“大產業”,一幅“科技+規模”的種植圖正緩緩展開。
走進店鄉寧壽堂中藥材加工車間,濃鬱藥香撲面而來。該公司採用「九蒸九制」古法工藝製作黃精。 「以前鮮品賣20塊每斤,現在古法加工後能賣到1200元每斤,身價翻了幾十倍!」公司負責人韓科峰拿起加工前後的產品對比,黃精色澤從淺黃轉為棕黑,藥效與價值同步提升,中藥材由簡單的烘乾、乾燥、萃取、萃取為棕黑,藥效與價值同步提升,中藥材由簡單的烘乾、乾燥、萃取物、萃取陝處理,這正是精製加工區推動
從張汴鄉曲村藥食同源商品展覽館到甘棠街道西罐村中藥材種植基地,從宮前鄉中草藥加工配套設施到店子鄉國瑞農業公司龍溪藥香谷綜合開發項目,標準化車間、中藥材體驗館、藥膳餐廳已具雛形。遊客能親手採藥材、做藥膳,一條「種植+加工+文旅」的全產業鏈正在形成,實現'種、加、遊'三產融合。今年該區中草藥產業鏈已帶動4,600戶農戶增收,產值突破1億元,鏈條延伸實現從「賣原料」到「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