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興農,創新富農
省農科院培育出的彩色稻米新品種。
8月,廣闊的浙江田野稻浪綿延。當農人又在期盼豐收季的到來時,一群辛勤的農業工作者則靜靜等候創意的「發芽」——
浙北平原,嘉善碧雲花園彩色油菜花田剛完成播種,半年後,這裡將長出9種顏色的油菜花;鎮海沙河村,一隻只麻鴨在田間肆意遊動,人們期待一片稻香鴨肥的良田;浙中嵊州,蠶寶寶吃上了“餅乾”,吐出更為結實的蠶絲…
「對農業而言,創意是『看得見、摸得著』的。」省農科院創意農業團隊相關負責人介紹,創意農業把創意作為新型要素融入農業全產業鏈,拓展農業功能,提升農業的附加價值和市場競爭力,成為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推動力。
省委十五屆七次全會強調,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處於核心地位。省農科院創意農業團隊把創意這一創新理念廣為“播撒”,全省各地一片片田野轉型升級,傳統農業的科技含量與文化內涵不斷提升,呈現一幅農業增效、農村增美、農民增收的新圖景。
「五彩斑斕」的田野
龍泉,這個以青瓷之綠聞名的地方,又有一片五彩斑斕引人駐足。在屏南鎮,開闊的稻田裡,水稻已經進入抽穗階段。綠色的稻米是“畫布”,深紫色、金黃色的稻米是“畫筆”,繪成一幅靈動的稻田畫。
有人好奇,彩色的稻子能吃嗎?科技特派員、省農科院專家李冬揭秘了這片稻田的獨特之處。 「彩色稻米有紅色、紫色、黑色等,種皮富含普通水稻沒有的花青素。」他說,這些彩色水稻是育種專家將攜帶彩色基因的水稻與優質水稻雜交,經過無數次篩選培育出的新品種。
「它們的品質和營養價值比傳統水稻更好,種子的市價是普通種子的5倍。」李冬說,育種專家已經培育出數十個優質彩色水稻品種,除了景觀營造外,不少彩色水稻已經走向百姓餐桌。
省農科院培育出的「翠綠」「紫紅」「橘紅」新油菜品種。
五彩繽紛的創意,正在開啟傳統農業的無限可能。這些年,每到3月,嘉善縣碧雲花園彩色油菜花田都會吸引一撥撥遊客,紫紅、粉紅、橙紅等9種顏色的油菜花高矮錯落,美不勝收。
見到創意農業團隊成員、湘湖實驗室油菜育種專家張冬青時,她捏開一顆飽滿的角果,向記者展示莢殼中滾落的菜籽。 「這些名為『翠綠、紫紅、橙紅』的新型油菜品種,不僅能開出彩色的花,含油量也比傳統品種高出15%。」她說。
如今,浙江省農科院育成的「浙油50」已推廣至全國200餘個基地。張冬青頗為自豪地告訴記者,她育成食用的油菜薹富含維生素C、B2、B6和鋅、硒、鎂等元素,是餐桌上的“人氣王”,待花季過後,就會被搶購一空。
走過一片美麗的田野,記者對創意農業有了具象化的認知。在省農科院農村發展策略研究室主任胡豹的眼中,「美」只是創意農業的呈現。 「創意農業最大的價值,是改變農村、改變人,推動城鄉統籌發展。」他說。
目前,省農業農村廳和省農科院牽頭在20個縣(市、區)試辦創意農業。 「十四五」期間,省農科院創意農業團隊選育創意型、功能型、特用型等作物新品種16個;建構糧油型、數智型、功能型、生態型等十大發展模式,獲授權知識產權113項、省部級以上科技進步獎22項。
創意點亮的農村
「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浙江,土地資源寶貴。在胡豹看來:“創意農業,就是要把短板變成長板,為和美鄉村注入活力。”
炎炎夏日,距離寧波鎮海城區近7公里的沙河村至源農場人氣不減。從區中心出發,驅車不久,就到了上千畝的標準農田旁,翠綠的稻葉隨風擺動。葉叢中,幾隻麻鴨正在暢泳。
種糧大戶於波向遊客介紹這片「暗藏乾坤」的良田。鴨子是稻田的“守護者”,它們吃蟲、除草,促進水稻根系生長,增強水稻的抗倒伏能力;肉眼看不到的淤泥深處,“勤勞”的泥鰍忙個不停,幫助疏鬆泥土、淨化水質……綠水青山間,儼然一幅立體生態農業圖。
鎮海沙河村至源農場,鴨子是稻田的“守護者”,在田裡暢遊。
這更是一幅經濟圖。一直以來,至源農場的稻米有口皆碑,可囿於交通不便、生長週期長等因素,好品質難以帶來好效益。早在十多年前,省農科院創意農業團隊就幫助當地建立稻魚綜合種養模式,實現了「一水多用、一田多收」的高效生態循環。現在的稻鴨綜合種養模式培育出了更優質的米、價格翻倍的鴨子,帶動農戶年均增收50餘萬元。
如今,浙江的農村採用了立體養殖、立體種植、室內套種等模式,有限的種植空間得以擴展。 「農村的改變,不僅在於『就地取材',更在於借助現代化的技術,提升農業附加價值。」胡豹說。
在蠶桑之鄉嵊州,位於金庭鎮的嵊州陌桑高科很難與傳統養殖業連結在一起。我們進入一座白色的恆溫廠房,眼前的景象彷彿科幻場景——眼下正值夏季,上億隻蠶寶寶卻在辛勤吐絲;現代化的機械臂正在給它們餵食;它們吃的不是桑葉,而是由豆腐渣、玉米粉、桑粉、維生素合成的「餅乾」。
「傳統養蠶技藝受季節影響大,出品和產量都不穩定。」省農科院研究員曹錦如說,13年前,農科院團隊開始在嵊州探索科技化養蠶的路子。他們還把養殖的場地從桑園搬進了廠房,給蠶吃上了科學配比的“餅乾”,讓它們吐出標準化的蠶絲……這一名為“高密度全齡人工飼料工廠化養蠶”的項目實現了全年365天不間斷產繭,日產鮮繭佔全省總量的65%。
目前,陌桑高科工廠化養蠶計畫的年銷售收入超15億元,帶動週邊200多戶農戶就業。據悉,這裡的蠶絲不僅用於紡織,也走向了生物醫療、食品保鮮、環保材料等新興領域。
訪談中,我們也見證了創意賦能下,一個個新農村衍生出了自己的IP——
蘭溪市永昌街道,「李漁稻田」是遠近聞名的文旅項目,去年實現產值800餘萬元,為當地農戶年均增收2萬元以上;
仙居縣林坑村,「梅—茶—雞—蜂」四位一體的山地農業系統成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吸引了全國各地的同行前來學習交流;
湖州市南潯區菱湖鎮,千年魚池在現代科技手段輔助下養殖的“跑道鱸魚”,被認證為全國名特優新產品及全國特質農產品;
……
「『創意+科技』是培育農業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路徑。創意農業可以有力推進農業高品質發展。」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水稻產業體系首席科學家胡培松認為,浙江的探索實踐很有意義,值得推廣。
新農人的新創意
創意農業也吸引了一群「新農人」回歸鄉野。他們的新思路、新理念,讓現代農業之風刮得更為強勁。
8月,杭州蕭山河上鎮眾聯村,博帆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26歲的卜逸陽在稻田旁的監控室內,從多光譜監測設備和智慧監測系統上讀取土壤濕度、養分、作物長勢等數據。她手指著眼前的一片再生稻稻田說:“手機一點就能遠程操控,大幅降低了勞動成本。”
6年前,在當地農技員的指導下,卜逸陽的父親成功試種了再生稻,這種「一種兩收」的新型農作物,成為當時農業創新的典範。
2021年,卜逸陽大學畢業後,回到蕭山接手再生稻種植計畫。發現水稻種植靠天吃飯、人力成本高等限制後,她一邊引進數位化系統,對再生稻農田實行標準化管理;一邊在省農科院專家的指導下,在稻鱉、稻鴨共養的基礎上,建起「生態溝渠」系統,層層淨化農田尾水,再用淨水循環把再生稻田灌溉到2.0版本。
如今,1500畝再生稻農田被打造為一個“生產+生態”的立體花園,入選首批“國家級生態農場”,省農科院創意農業團隊更是把這裡當成了學習實踐的戶外實驗室。
「十多年前,創意改變田野;現在我們又走向田野吸收創意,這是很有意義的雙向奔赴。」省農科院創意農業研究室主任王寅說。
上虞區丁宅鄉丁宅村的南野農莊,負責人王園在餵生態種植養的雞。
這幾天,紹興市上虞區丁宅鄉丁宅村的南野農莊,水蜜桃採收季剛結束。南野農莊負責人王園園趁著“農閒”,到農創客聯盟與80後、90後的返鄉青年交流桃膠產品的市場化路徑。
這名畢業於中國農業大學的“新農人”,在2013年開始接手父親的桃子果園後,把農戶們看不上的桃膠“變廢為寶”,與商家合作推出了桃膠奶茶、桃膠甜品,受到了市場的青睞。
「農業要走標準化路徑,農民才會更有獲得感,百姓也會吃得更安心。」她說,桃膠市場化的成功,給了她改造自家農莊的啟示。幾年前,她採用土壤配方施肥方式精準施肥、引進現代化的水肥一體化設施等,實現了桃子品質的標準化,將水蜜桃的甜度穩定在13度左右,達到A級桃子標準。在省農科院創意農業團隊的幫助下,引進了金鳳(黃桃)、圓夢(桃子)、金秋紅蜜(桃子)等優質品種。
新農人、新田野、新氣象。如今,浙江圍繞著創意農業培養了一批創意農業新型主體。目前已累計培育「浙農英才」296人、鄉村產業振興「頭雁」4,600人、農創客8.9萬人、現代「新農人」40.2萬人。
Copyright ©
2006-2025,中華農業報,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