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為「稻作四選三」政策,嘉義縣多數農田都還是一期稻作收割後景象。
國內「稻作四選三」政策於二○二一年起上路,鼓勵農民在兩年四個期作中,最多種植三期水稻,今年二期作為「稻作四選三」第二輪的第四期,嘉義縣有不少農民選擇轉作,初估水稻種植面積由以往的一萬兩千多公頃減少至約九千公頃。縣府農業處指出,去年轉作休耕獎勵金每公頃提高一萬元後,農民轉作意願增加,讓這項政策推動更加順暢。
政策上路4年 農民轉作意願增加
縣府農業處副處長李建霖表示,農業部因應氣候變遷與水資源調配,啟動「稻作四選三」政策,鼓勵農民在兩年四個期作中,最少必須有一個期作種植水稻以外的作物或休耕。由於透過轉作或契作其他作物,農民可獲得相應的補助金,增加額外收入,並穩定糧食價格,及增進農田環境品質及節約水資源。
解決稻米超產、穩定糧價 也節水
李建霖說,這項政策有助於建立更有效率的水田輪作制度,引導農民支持產業轉型,農民已漸漸從反彈到接受,除解決國內稻米超產問題,也可適度提高雜糧自給率。
本身也種植水稻的縣議員黃榮利說,一般而言,二期稻作產量只有一期稻作的八成左右,且易遭受颱風肆虐,「稻作四選三」上路後,農友大多選擇二期作停種水稻,今年是政策上路第四年,許多農民停種水稻,才會出現目前農田仍大多留在一期稻作收割後的景象。
黃榮利說,二期稻作每公頃收益約六至七萬元間,種植「非稻作作物」的轉作休耕獎勵金每公頃已從去年提高一萬元,例如休耕種綠肥從每公頃四.五萬元調整為五.五萬元,契作硬質玉米每公頃獎勵金更高達七萬元,農民大多願意配合政策。
陳姓農民說,與其他作物相比,水稻算是基本門,種稻可確保基本收入,產業鏈完整並高度機械化,「稻作四選三」應研議更細緻作法,讓水稻產業鏈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