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農業報
canews.top
Product Center
News Center
新聞中心
四川甘孜縣:探索高原農業現代化新路
來源: | 作者:本報 綜合報導 | 发布时间: 2025-09-01 | 127 次浏览 | 分享到:

近年來,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甘孜縣立足青藏高原東南緣的資源優勢,以「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為指引,持續推進農業現代化。今年8月,全縣12.3萬畝青稞喜獲豐收,預計總產量達27805噸,充分展現了高原特色農業的發展活力。


智慧農業紮根雪域:科技賦能傳統農牧轉型


在平均海拔3500公尺以上的甘孜縣,農業正從「靠天吃飯」走向「科技種田」。以拖壩鄉為代表的青稞主產區,多台配備北斗導航的聯合收割機在廣袤農田中高效作業。縣農牧農村及科技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投入智慧農機200餘台套,農作物綜合機械化率已達74%,每台收割機日均作業量相當於120個勞動力,損失率控制在3%以下。


青稞大豐收


種植大戶們紛紛感嘆科技帶來的變革:「以前全憑經驗,現在靠數據。無人機巡田、智能灌溉、手機APP遠程監測,什麼時候該澆水施肥一目了然。」透過精準播種和水肥一體化系統,康青7號、9號品種畝產從去年的212公斤提升至230公斤,種植優化從粗化到精放密度到了細化的密度。


機械化青稞收割現場


產業鏈深度融合:從原料輸出到高附加價值轉型


甘孜縣依托「犛牛、青稞、馬鈴薯」三大主導產業,建構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產業鏈。在格薩爾青稞文化園區,新收穫的青稞透過自動化生產線轉化為多種高附加價值產品。園區已開發5大類30餘種商品,其中青稞巧克力餅乾含青稞粉量達60%,每盒售價78元,附加價值提升顯著。


青稞系列產品


透過「園區+合作社+農民」的訂單模式,青稞收購價從每公斤3元提高到6元,畝均增收超600元。截至目前累計收購青稞原糧3,200萬斤,輻射帶動5,000戶農民增收約9,000萬元。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甘孜水淘簌粑」在保留石磨傳統工藝的同時,透過七道現代化加工工序提升品質,實現了文化傳承與產業升級的雙贏。


甘孜縣格薩爾青稞文化產業園


園區引領群聚發展:建構現代化農業產業體系


甘孜縣以國家級犛牛產業群聚中心及四川省四星級青稞現代產業園區建設為抓手,大力推動農業現代化。龍甘產業園總投資1.97億元,採用「1+4+N」架構,已建成23座蔬菜大棚,2025年番茄、西瓜預計畝產分別達10,000斤及8000斤。透過「園區+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引進5家企業,帶動上千人務工,年增收超650萬元。


沿著G317國道打造的12萬畝“百里青稞畫廊”,將農業生產與文化旅遊相結合,成為農旅融合新亮點。


百里青稞畫廊


永續發展新路徑:資源保護與產業升級並重


甘孜縣在推動農業現代化的同時,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全縣嚴守耕地保護紅線,持續進行撂荒地治理1324.12畝,有序推進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工作,完成574個表層土壤樣本和11個剖面土壤樣本的檢測化驗。


透過興建3150畝馬鈴薯良種繁殖核心基地,推廣「甘孜本地馬鈴薯、沃土5號」等優良品種,發展「庭院經濟」基地群,種植馬鈴薯2萬畝、豌豆1萬畝。加速建置康北蔬菜保供基地,使之成為集加工、倉儲、研發於一體的綜合樞紐。


馬鈴薯大豐收


甘孜縣農牧農村及科技局相關工作人員表示,下一步將繼續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造從種源到餐桌的全產業鏈條,讓青稞產業真正成為富民產業。


金黃的青稞田裡,收割機轟鳴作響;現代化加工廠內,新產品不斷下線;農牧人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甘孜縣正沿著農業現代化道路,將科技深度融入農業生產各環節,讓千年青稞產業煥發新生機,為高原地區落實國家糧食安全戰略提供了生動實踐,在這片海拔3500米的高原大地上,鄉村振興的畫卷正在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