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農業報
canews.top
Product Center
News Center
新聞中心
莎車縣:「新疆好物」帶動農民走上致富
來源: | 作者:本報 綜合報導 | 发布时间: 2025-09-01 | 108 次浏览 | 分享到:


車輛駛過茫茫的戈壁與荒山,直到一個瞬間,大片農田與茂密的白楊林映入眼簾——這裡便是莎車。一座坐落在天山南麓、塔克拉瑪干沙漠西緣的絲路古城,猶如鑲嵌在黃沙與蒼山之間的一顆綠意盎然的明珠。


得益於葉爾羌河的深情滋養,這裡土壤肥沃、水源豐沛,是農業發展的天賜寶地。


巴旦、核桃、紅棗、棉花……各類果物與農作物在這裡應有盡有。現今,隨著滬喀協作的不斷深入,這些優質物產正以更豐富的形態、更標準化的生產流程,走向全國更多家庭的餐桌。它們不僅帶來了美味與健康,更帶動了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真正成為莎車人民實現鄉村振興的「財富密碼」。


紮根十五載:援疆創業家與莎車的雙向奔赴



「莎車蘋果的甜度不比阿克甦的低,如果採用陸路運輸價格是可以打下來的……再比如說駝奶的營養價值很高,問題在於,巴氏殺菌後保鮮期只有一兩天,空運都未必能保證質量……」談及莎車的物產,新疆小蜂農業創新發展總經理滔不絕地說道。


紮根南疆15年,她對於莎車的物產禀賦早已了然於心。


2010年,為響應中央援建新疆工作會議精神,上海閩龍實業有限公司參與了上海市對口新疆援建喀什的工作,成立了分公司“新疆閩龍達乾果產業有限公司”,並成為首批產業援疆落戶喀什的企業之一。身為創辦人之一,孫磊肩負起公司策略發展與管理的重任。


初到新疆的那段歲月,她努力適應種種挑戰:乾燥的氣候、惱人的沙塵過敏、近兩小時的時差,以及全然不同的生活習慣。儘管環境艱苦,她仍全心投入工作,連續三個春節都選擇堅守崗位,未曾回家。


「既來之,則安之。」閩龍公司援建工程中,有一片千餘畝的紅棗園,昔日還是一片荒漠。從平整土地、起壟鋪膜,到播種間苗、除草澆水、施肥管理……每一個環節,孫磊都親自跟進。天微亮她便出門,常常夜幕降臨才想起早已過了下班時間。日復一日在田間奔波,其中的艱辛,不言而喻。


「莎車的東西都太好了,我看到什麼都想研發。」孫磊感慨地說。



巧克力風味的巴旦木、零添加的蘋果綿綿糕……在上海研發中心科技賦能下,公司每年推出的產品都讓人耳目一新。 2024年,小蜂農業透過產品研發、農戶及合作社原料收購、精深加工和銷售逐步形成完整產業鏈,利用上海閩龍實業有限公司在全國近6000家大型連鎖賣場、超市以及高端購物商場、電商平台、社交新媒體網紅帶貨等的銷售渠道,同步啟動“銷售市場銷售”,電商平台、社交新媒體網紅帶貨等的銷售渠道,同步啟動“上達金融”


讓「好果子」變成「金果子」:農田裡的品質革命


莎車縣坐落於祖國最西端,與東部沿海城市的距離,幾乎橫跨了整個中國。 「如果走空運,每百公斤就要300元。很多時候,運費已經超過了貨物本身的價值。」孫磊說。


如何讓新疆優質農產品走出這片遼闊的土地,一直是孫磊和上海援疆幹部們心頭沉甸甸的課題。他們的答案是:精深加工,提高附加價值,讓好東西真正「值錢」。



過去,農民種植意識薄弱,果子未熟就摘,賣不出好價錢,也缺乏科學的種植方法——混種、混收,一片地裡多個品種雜亂生長,不僅價格低,工廠收購也格外困難。


轉變,始於「公司+合作社+農民」模式的推行。合作社成了原料的“把關人”,大大減少了公司與農戶間的溝通成本,也讓標準化種植成為可能。施肥、澆水、採摘,每一個環節都開始有了科學的節奏。農民慢慢發現,原來好果子真的是「種」出來的。


「我在新疆的15年,親眼見證最大的變化,就是品種越來越純、種植越來越規範。」孫磊感慨地說。


阿熱勒鄉塞米農副產品農民合作社負責人艾山江‧阿布力米提介紹,目前合作社已有60多戶農戶加入。去年,他們為小蜂農業收購巴旦木、核桃、紅棗、杏乾近萬噸,入社農戶收入翻了一番。


公司與莎車縣21個村結對幫扶,實現特產就地加工、就地用工。農民成了產業工人,家庭婦女走向職場──她們有技能、懂管理、有穩定收入,鄉村振興之路越走越實。


1970年出生的孫磊,今年已55歲。照理說,她已到了退休的年紀。


「但我走不開,我捨不得她們,她們也離不開我。」說這話時,她眼中閃著淚光。


母親節當天,員工們自發性地為她買來一束束鮮花。 “她就像我們的媽媽,”小蜂農業的管理人員迪麗娜爾悄悄補充:“之前科目三考了兩次沒有過,孫總知道後,還特意跑來安慰了我好久。”


不是親人,勝似親人。十五年的援疆歲月,讓孫磊和員工之間早已超越了簡單的同事關係。她看著一批批本地青年從田間走進車間,從學徒成長為技術骨幹,甚至走上管理崗位——他們眼中有了光,腳下有了路。


「人才,是新疆這片土地最寶貴的財富。」孫磊望著廠房裡忙碌的身影,語氣溫柔而堅定,“我希望更多孩子能回來,用自己的雙手讓家鄉變個樣。他們留下,希望才會紮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