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興農,創新富農
9月2日,從邵東現代農業產業園獲悉,該園入駐企業邵陽市太陽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通過國家評估認證,其動物疫病防控體系達到國家級標準,躋身農業邵陽部「非洲豬瘟小區」非洲豬瘟小區」行列。園區名列農業農村部“2025年現代農業產業園”,堅持立足本地資源優勢,以玉竹、生豬兩大特色產業為核心,創新探索“種養循環、全鏈融合”發展路徑,破解傳統農業發展難題,探索農業綠色高品質發展的“邵東樣板”。
太陽農業三聯養殖場俯瞰圖。
邵東有著“中國玉竹之鄉”的美譽,也是“全國生豬調出大市”,成熟的種養體系為產業發展埋下了“黃金種子”。目前,邵東玉竹產業規模持續領先全國:種植面積達6.7萬英畝,年產量11.7萬噸,加工量佔全國總量的75%。作為國家地理標示產品,「邵東玉竹」多醣含量高達10.36%,憑藉過硬品質遠銷東南亞等10餘個國家,出口量穩居全國第一。生豬產業同樣實力強勁,年出欄量50萬頭,建成12個國家級產能調控基地,規模化養殖率超90%,大幅超出全國平均水平,成為區域農業經濟的「壓艙石」。在太空佈局上,產業園科學規劃「一核兩區一帶」模式:核心區聚焦綜合管理與精深加工,其中玉竹產儲加銷中心年交易額躋身全國中藥材市場前四,生豬屠宰加工基地年處理能力達60萬頭;玉竹高產量高效示範區、綠色循環融合發展區實現標準化種植與糞肥還田無縫銜接;生豬規模化智慧養殖示範帶引進智慧飼餵、環境控制等技術,推動產業向集約化、數位化加速轉型。
太陽農業三聯養殖場妊娠舍。
傳統種養分離模式下,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等問題一度限制農業發展。對此,邵東現代農業產業園創新打造“生豬養殖—糞污肥料化—玉竹種植—殘渣飼料化”閉環循環模式,讓廢棄物“變廢為寶”,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生豬糞污經專業化處理後,90%以上轉化為有機肥用於玉竹種植,不僅讓玉竹畝產提升10%-15%、水溶性多醣含量增加20%,也減少化肥用量55%,降低種植成本20%-30%;而玉竹加工產生的殘渣,經發酵後成為生豬飼料添加劑,既能減少抗生素使用,又能提升豬肉品質,真正形成「以養肥地、以種促養」的良性循環。為確保循環模式落地見效,產業園區建成3處畜禽糞污堆漚場,年產生態有機肥3萬餘噸;佈設21個糞肥監測點,建立「主體收集+集中處理+農戶付費」的糞肥還田機制。 2024年,園區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97%、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0.3%,成功獲評全國綠色循環農業試點縣(市)。
從“賣原料”到“創品牌”,從“單環節”到“全鏈條”,邵東現代農業產業園以“強龍頭、補鏈條、興業態”為抓手,推動產業向“生產+加工+服務”全維度延伸,不斷提升產業能級。玉竹產業方面,培育出1家國家級、8家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開發出玉竹茶、藥膳湯包等50餘種深加工產品,建成醫藥產業科技園,加工產值突破40.35億元;生豬產業構築起「育種—養殖—屠宰—加工」完整產業,開發中肉品調高成肉品生產率2005%,27%提升208%,開發產量,在物流與品牌建置上,產業園依托「南國藥都」專業市場、星沙物流園等平台,建構起覆蓋全國80%縣(市、區)的物流網絡,玉竹電商年銷售額超3000萬元;「邵東玉竹」成功入選「湘九味」中藥材區域公共品牌,生豬產品斬然化豬化產品邵東現代農業產業園區與湖南農業大學、湖南省農科院等科研院校深度合作,建立「產學研」聯盟,建成國家中藥材專家服務基地、生豬健康養殖工程技術中心等3個省級以上研發平台,累計獲得發明專利30餘項,為產業發展注入「智慧動能」。
在玉竹加工領域,智慧切片機、烘乾機的應用讓加工效率提升100倍,大幅降低人力成本;在生豬養殖領域,數位化飼餵、疫病預警系統的推廣使養殖效率提高30%,實現精準化管理。同時,產業園加速推動智慧農業建設,搭建數位農業綜合服務平台,部署500餘台(套)物聯網設備,實現玉竹種植、生豬養殖全程可視化監管。目前,園區高標準農地佔比達51.35%,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73.55%,科技對農業成長的貢獻率超65%,科技賦能成效顯著。
發展現代化農業,最終目的是讓農民受益。邵東現代農業產業園堅持以農為本,創新推出“八種聯農帶農模式”,透過土地流轉、務工就業、訂單收購等方式,讓農戶深度嵌入產業鏈,共享產業發展紅利。天宏藥業等企業與1.2萬戶農戶簽訂玉竹種植訂單,保障農戶穩定收益,種植者均年增收1.8萬元;寶東農牧等企業積極吸納脫貧勞動力1400人就業,人均月收入達2600元,助力脫貧群眾穩定增收。 2024年,園區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平均達18.98萬元,85%的農民透過「租金+薪金+股金」實現多元增收,真正實現「產業興、農民富」。
Copyright ©
2006-2025,中華農業報,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