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農業報
canews.top
Product Center
News Center
新聞中心
果園+林下經濟:一塊農地的鄉村振興創新試驗
來源: | 作者:本報 綜合報導 | 发布时间: 2025-10-14 | 218 次浏览 | 分享到:

你能想像嗎?一塊看似不起眼的農田,竟能變成「雙引擎」經濟的引擎。一邊是掛滿枝頭的果凍橙,一邊是草藥綠意盎然,果園搖身一變成了致富的「百寶箱」。這套「水果+林下經濟」的玩法,到底是怎麼來的?這次的故事,發生在福建省漳平市的賴尾農場,原本再普通不過的地方。但它以自己的方式,走出了與眾不同的鄉村振興路子,成功吸引了全國的目光。 :這背後到底藏著什麼秘密?它的成功能否被複製?



關於農業,有一種傳統的觀念是:一塊土地只能種一樣東西,田裡種稻,山上種樹,果園就只能長果子。這種邏輯聽起來沒錯,但如果你轉移一下視線,你會發現另一種可能性。漳平的賴尾農場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他們不僅種植了30多英畝果凍橙,還把山坡背陰面開發成了中草藥種植區。果園和林下中草藥,看似八竿子打不著的兩樣東西,竟然玩出了「土地雙用」的全新模式──可這真的有效嗎?這些「新花樣」到底能不能賺錢,農民們的疑慮一時之間也四起。


事實證明,這些花招並不是空中樓閣。一棵棵色澤鮮亮的果凍橙以及綠油油的草珊瑚正靜靜「發聲」:來看我們真的會行!如果你覺得這樣就結束了,那可能低估了這個故事的複雜性。為什麼偏偏是果凍橙和草珊瑚?以及,這場創新能對傳統農業的套路帶來什麼樣的衝擊?答案或許在賴尾農場的成長歷程中。



要理解賴尾農場的突破,先得回溯到幾年前。當時,這裡還是個普通果園,農民效益一般,甚至有些人萌生了轉行的念頭。後來,在漳平市農業、林業部門的引導下,農場開始嘗試林下經濟。林下經濟顧名思義,就是“林子底下搞養殖或種植”,這個創意的定位就是讓土地資源的利用觸及天花板。


這一概念要落地並不容易。賴尾農場一頭栽進了中草藥領域,當時選定的主打產品是草珊瑚。草珊瑚這個名字聽起來就有點玄乎,但它在中藥界可是個“網紅”,在嗓子疼、咽炎問題上幾乎人盡皆知,銷路自然不用愁。緊農場還不滿足於此,他們積極到廣東等先進地區“取經”,引進了崗梅、三叉苦等新品種。這些草藥不僅適合漳平的氣候,還能補齊草珊瑚單品的短板。



這次學習考察,直接給賴尾農場「打通了任督二脈」。 「水果+林下經濟」的複合模式從此在這裡生了根。普通村民的反應呢?支持的、有所顧慮的、不看好的,各種聲音都有。 「地都拱手弄藥了,還能指望果子賺幾個錢嗎?」和「反正都是閒著,不妨一試」的態度成了村民間的爭論點。漸漸地,中草藥生氣勃勃的長勢逐漸說服了人們。


果園的日子終於迎來了點生機,但困境並沒有完全消失。從表面上果凍橙採收季場面熱鬧非凡,農夫們笑逐顏開。實際問題卻悄悄浮現:果凍橙和草藥的結合能否真的經得起時間考驗?如果某一年氣候異常,對果凍橙和中草藥雙雙打擊,這樣的雙產業鏈模式是否反而會加劇風險?



還有人開始質疑,果園裡套種中草藥是真能增收還是搞噱頭?有農民提出,如果大面積推進這個模式,市場能否消化得了這麼多中藥材?到時候產能過剩怎麼辦?而對於政府和農場的積極推動,有人也表示擔憂:這種創新更多是「天平傾向於」官方意志,還是村民真正能獲利的長久規劃?


這些問題,就像一縷未散的煙,一直在農場上空徘徊。雖然農民們的收入成長是個不爭的事實,但在「振興加速用地模式」和「傳統穩定收益守舊模式」中,人們忐忑地試探著。


轉機往往是在波瀾之間悄悄醞釀。賴尾農場的「水果+林下經濟」模式終於在耐心的等待中傳來了好消息。草珊瑚產品不僅銷路暢通,價格還穩中有升,顯示出市場的長期需求。而那些試種的崗梅、三叉苦等資源,也為農場開啟了高附加價值藥材的市場。


更重要的是,這種模式的突破點,是它不僅關乎所得提升,更帶動了一種「生態邏輯」的建立。果凍橙和中草藥的科學輪作,讓地力得以持久維繫,避免了過去果園單打獨鬥造成土壤貧瘠的現象。換句話說,這是一場經濟效益和環境保護的雙贏。這條“多元增收鏈條”,就像給整片果園安上了馬達,把賴尾農場推向了新的高度。


矛盾也在增收中走向極端。當越來越多的資金注入這個「複合系統」後,農場管理層意識到,新一輪的挑戰來了:如何平衡長期收益和短期投入、如何抓住資本,更如何避免肥水流向外地,做到「村留果、人得利」?這個問題,很快就成了賴尾農場全力破解的關鍵。


風浪下的平靜,往往是最大的挑戰。正當賴尾農場在新模式上嚐到甜頭時,他們發現,事情遠沒有那麼簡單。鄰近的幾個農場爭相效仿,果凍橙和中草藥的種植熱潮快速蔓延;但這無疑增加了市場的競爭壓力。另擴大規模帶來的資源協調難題日益顯現,例如水資源分配、中藥材市場定價賽局等,都成了新困局。


而對一些農民來說,個體利益和集體模式開始出現分歧。部分果農試圖完全脫離合作社體系,獨自尋求收入最大化,這無形中對整個農場的協作機製造成了衝擊。更讓人擔憂的是,外來資本的進入也讓「果農會否失去話語權」成為了頭號命題。


此時,漳平市政府果斷出手,透過設立學習平台、協調各方利益,試圖在發展的縫隙中找出平衡。政府的強力介入能否真的扭轉困局,又能否消弒利益的博弈?這些問題還在悄悄較力。


在風口之上,賴尾農場的突破固然值得喝采,但我們也必須承認,任何創新都不可能一馬平川。果凍橙的果香飄得再遠,也不能忽視市場飽和的風險;中草藥的經濟鏈再光鮮,也需要土地、資金和耐心的精耕細作。更重要的是,當鄉村振興進入「機械化複製」的階段,用什麼來持續創造本地獨有的價值,這是漳平賴尾農場,甚至全國農業都需要深思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