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農業報
canews.top
Product Center
News Center
新聞中心
梁子湖推動生態農業高品質發展396平方公里水域的現代農耕圖景
來源: | 作者:本報 綜合報導 | 发布时间: 2025-04-17 | 138 次浏览 | 分享到:

梁子湖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綠水青山、春意盎然。 


清晨5點,梁湖水面騰起薄霧。 64歲的熊先勝踩著露水走進稻田,不遠處的幾千畝桃林,隨風攜來陣陣花香;五公里外的張春生打開瓜棚大門,青翠的香瓜在晨光中泛著蜜色;冷鏈貨車從「梁湖良品」倉庫裡陸續開出,這些貨物將分發到全國;塗家垴鎮的蔬菜基地大棚裡,水肥一體化系統正實時調控著作物生長環境……這幅「農在景中,景在田中」的畫卷,正是樑子湖區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生動寫照。


作為全國第五批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梁子湖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正用「七分自然,三分巧工」的智慧,努力打造水清岸綠、「一切天成」的綠色畫卷,在396平方公里水域間推動生態農業高品質發展。


十年扶貧幹部


退休返鄉建“桃源”


4月9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走進鄂州市梁子湖區沼山鎮新橋村熊思欽灣小熊家庭農場,羊群悠閒地啃食鮮草,桃花恣意地漫山綻放,稻田裡排列著翠綠的秧苗…


「從五月到明年元月,只要走進我的農場,隨時都能吃到鮮果。」農場主熊先勝是熊思欽灣人,19歲便離開家鄉打拼,他的人生經歷相當豐富:在某民營企業任職高管多年,後又深入基層,紮根扶貧事業十餘年。


「幫助貧困戶脫貧,帶動鄉村建設,是我人生經歷裡最有意義的一件事。」熊先勝說。


2020年夏天,熊先勝退休返鄉。 「回到家鄉的青山綠水之間,心裡想的事情一下就定了。」熊先勝決定在老家建一座家庭農場,用工廠的方式來發展農業。開荒、選苗、規整土地……他曬得黝黑,掌握了從前許多「不敢想」的本領:給牛接生,給牛羊打針等。 「以前的同事看到我都說,你現在徹底像個農夫了。」熊先勝咧嘴一笑。


2021年,中國科學院亞熱帶生態農業研究所來農場考察,被梁子湖區良好的生態環境所吸引,決定與小熊家庭農場合作建立中國科學院多功能田園綜合體農業模式,農業農村環境綜合治理和生態高值農業模式試驗示範基地。 2023年,基地試種8畝1.8公尺至2.3公尺高的巨型稻米並順利收割。目前,小熊家庭農場佔地達360餘畝,以培育中國科學院亞熱帶生態農業研究所巨型稻為重點,融合休閒觀光、瓜果採摘、農耕體驗、科普教學於一體。他精心選種培育的鷹嘴桃、黃桃等十餘種蔬果,暢銷高端市場,供不應求。


「我們不使用農業化肥,這種巨型稻在市場上可以賣到20元一斤。」熊先勝介紹,小熊農場內已經形成了生態循環,牛羊、跑山雞、蔬果等都依託於梁湖良好的生態環境,找到了共生的模式。


如今,熊先勝的家庭農場裡常年僱用8名工人,其中6名脫貧戶,2名殘障人士。其中薪水最高的工人,一年可獲得8萬元左右的勞務報酬,「我返鄉創業的初心就是反哺家鄉,我跟老婆說,只要回來,就要帶上必須做成的決心。」面向未來,熊先勝自信滿滿。


梁湖良品的選品標準嚴格,以螃蟹為例,只選蛻殼7次、本土養的螃蟹。


110畝撂荒地變身“黃金田”


山東漢子打造智慧農業樣板


走進沼山鎮沼山村,15座智慧大棚在陽光下泛著金屬光澤。山東農人張春生正盯著電子螢幕上的資料曲線,隨著指尖輕點,水肥精準滴入根系,感測器陣列正將土壤墒情轉化為雲端資料。 「這批香瓜下週就能上市。」張春生向記者介紹。


2024年8月,從事農業種植20年的山東漢子張春生踏上沼山村的土地。 「第一次來到沼山村,就被這裡清新的空氣和優質的水源吸引了。」張春生說,良好的自然資源禀賦,讓他敏銳地察覺到,這塊土地也許能再一次實現他的「農業抱負」。


村民們卻很不解:“地誰來種?種什麼?怎麼賣?”面對拋來的困惑,張春生給出的答案是:“地好種了,自然就有人願意種了。”


張春生隨即流轉了110餘畝地,其中智慧大棚有15畝。大棚裡,感測器矩陣全天候監測空氣濕度、土壤墒情等20餘項數據,水肥一體化系統實現精準滴灌,雲端生長模型持續優化栽培方案。張春生指著電子屏上的曲線圖介紹:“過去種瓜看老天臉色,一年一茬還怕滯銷。現在大棚自動控溫,香瓜錯峰上市,比'靠天收'效益至少高三倍。”


透過引進山東成熟的設施農業技術,疊加聖女果、西瓜等特色蔬果輪種,配合「線上訂單+社區團購」銷售模式,撂荒地的畝產值可輕鬆突破3萬元。當第一茬香瓜掛滿藤蔓時,村民發現,那些曾困擾他們的「三荒」癥結,正在數位化浪潮中悄然消解。


「這一季畝產量可突破一萬斤。」站在智慧大棚的電子大屏前,張春生向記者展示著更新的數據,“這個大棚一個批次可以育180萬株瓜苗,解決1800畝設施農業的育苗需求。”


在「合作社+村集體+農戶」的利益連結機制下,村民既可收取租金,也能參與管護獲得薪資。 60多歲的尹愛新算了一筆賬:“原來種油菜一畝地還賺不到200元,現在不僅能拿租金,在基地務工一年下來工資還有大幾千元。”如今每天都有村民前來“取經”,張春生正籌劃建設種苗生正籌劃基地和農業教育繁育基地。


沼山鎮沼山村香瓜數位大棚裡,村民正在細心察看瓜苗長勢。


3500畝“蔬菜晶片”


讓塗家垴鎮拿上“金飯碗”


4月,走進位於塗家垴鎮的蔬菜種子繁殖基地,成片金色的菜花映入眼簾。


在三九村小白菜種子繁育基地裡,村民陳緒元蹲在田壟斷間輕捏莧菜種莢,飽滿的種子簌簌落在掌心:「一季莧菜種子畝產100斤,公司按每20元收購,一畝地就有2000元收入,加上土地流轉租金和基地務工工資,收入比在外面打工強多了。


2023年起,塗家垴鎮與南京理想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利用坡耕地及冬閒田發展蔬菜種子繁育,建構「企業+村集體+農戶」全產業鏈體系。企業免費提供原種、派駐技術團隊駐村指導,統一依訂單收購種子,村集體整合土地建設基地,農戶負責田間管護。


「過去村民種大路菜靠天收,如今有了專業指導,種子還沒成熟就談好收購價,村民心裡踏實。」南陽村基地負責人孫家炬感嘆。


為了讓蔬菜種子成為含金量更高的“金種子”,塗家垴鎮成立了蔬菜種子繁殖服務專班,統一組織生產管理,因地制宜配套安裝噴灌等基礎設施,實現標準化生產。


在三九村大棚裡,水肥一體化系統即時調控作物生長環境,區塊鏈溯源體系記錄每粒種子的「基因身分證」。


「我們不僅追求產量,更要讓每粒種子都具備可追溯的科技含量。」南京理想種業塗家垴鎮基地負責人曹壽根介紹,這些「科技種子」收購價比普通種子高出40%。梁子湖獨特的河湖地形形成天然隔離屏障,為十字花科、莧菜等育種提供了優質生態條件,成為企業眼中的「黃金製種帶」。


「今年南京理想種業計畫在塗家垴鎮啟動理想甜脆青蘿蔔種植加工項目並建造種子倉儲加工中心,力爭將塗家垴鎮打造成萬畝高端蔬菜種子示範鎮。」曹壽根預測,按照目前3500畝的面積來算,僅小青菜種子和莧菜種子。


沼山鎮新橋村熊思欽灣小熊家庭農場,農場主熊先勝正在巡查果林。 


梁品良標


輔助農產品組團闖市場


3月剛過,湖北梁湖良品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熊濤便在籌備雙柚汁的供貨。今年春天,武漢的40餘家商超與梁湖良品簽訂了近4萬箱的雙柚汁訂單。


「雙柚汁是我們的爆品,基本上不愁銷。」熊濤介紹。


2022年,為建構以梁子湖農文旅區域公用品牌為核心的整體生態發展策略,有效整合全域資源,梁子湖區成立區域公用品牌「梁湖良品」。 「好山好水自然有好的農產品,農產品品牌建設迎來了最好的時代。」熊濤說。


此前,梁子湖雖也有不少種植農產品的合作社,但大多單打獨鬥,只在小範圍內供貨,農戶們不敢盲目擴張規模,種植的農產品也比較單一。


有了區域公用品牌的牽引,分散的農產品有了抱團發展的底氣。但核心的環節便是選品的標準。 「什麼樣的產品能納入'梁湖良品'?必須是有機的,有地理標識的。」熊濤說,梁品有良標,公司依托區內各類農產品協會,制定出單類農貨的詳細標準,無論是村民的散貨,還是合作社的大貨,都按照統一標準來進行檢測。


依托良好的水類資源,梁子湖的水產早已形成了一定名氣。區內不少農戶有著豐富的養殖經驗,「農戶們認為鄉土產品只要'土'就行了。」熊濤介紹,不少農戶送來的水產品不達標,在農殘檢驗環節會被直接判定為不合格。 「以螃蟹為例,我們只選蛻殼7次,本土養的螃蟹,它的生產養殖端都需要全流程監控。」熊濤說。


歷經2年多的發展,梁湖良品目前已納入300多戶種植者、200多戶養殖戶,所售農產品覆蓋全國各地。除了沼山雙柚汁、梁湖螃蟹、謝埔千張等知名農貨,也擴展到了文創雪糕、特色非遺手工產品等類別。 2024年,梁湖良品產值突破2,000萬元,較2023年增加了一倍。


今年1月,梁湖良品梁子湖螃蟹水草+生態養殖基地開工建設,聯合區內水草基地打造示範養殖基地,並加入資訊化設備進行精細化養殖控制、產品溯源體系建構輸出高標準、高品質的農副產品,首批100萬隻梁子湖螃蟹苗在3月份正式投放。 「我們今年的目標是依托花湖國際機場的物流資源將梁子湖螃蟹出口到東南亞國家。」熊濤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