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農業報
canews.top
Product Center
News Center
新聞中心
肥城:「三良融合」活化現代農業新動能
來源: | 作者:本報 綜合報導 | 发布时间: 2025-09-03 | 188 次浏览 | 分享到:

八月末的田野裡,玉米葉在熱風裡嘩啦作響,像是在傳唱豐收的序曲。近年來,肥城市高標準抓緊抓好農業生產,從良種、良法、良技深度融合發力,讓新質生產力在阡陌間紮根生長,為「泰山糧倉」增產增收打下堅實基礎。



「種地不選種,累死落個空。」這句流傳千年的農諺,在肥城的田野間得到了生動而深刻地印證。


近年來,肥城市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建構起「科學研究篩選+區域適配+全域推廣」的種業體系,讓一粒粒良種在汶陽田的沃土上迸發出驚人的增產潛能。


走進肥城市邊院鎮南仇村的汶陽田現代農業產業園示範基地,1800畝試驗田猶如一個巨大的「種子實驗室」。


“這裡就是我們的露天實驗室,每個數據都來自泥土的禮物。”山東農業大學科教站園管理中心主任韓賓說,“53個專家團隊扎在這裡,圍著小麥、玉米搞攻關,僅小麥就試了300多個品種。”


為攻堅“種子工程”,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以科技創新助推農業現代化發展,2018年泰安市政府、山東農業大學與肥城市政府三方攜手,在此搭建起良種培育的“孵化器”。



2020年6月,由山東農業大學教授團隊培育的「山農糯麥1號」在此創下畝產694.96公斤的全國特色營養小麥單產最高紀錄,金燦燦的麥穗不僅壓彎了枝頭,更撐起了農民的「錢袋子」。


根據統計,自2019年以來,基地已成功推廣小麥、玉米新品種30餘個,科技賦能為傳統農業插上了起飛的翅膀。


「你瞧這'肥玉8號',顆粒比老品種飽滿一大圈,分量都重不少。」在安駕莊鎮100畝春季玉米試驗田裡,村黨支部書記路雙成捧著兩個對比鮮明的玉米棒,給記者算起了細賬,“原來種老品種,畝產600公斤就到頂了,現在這'肥玉8號'實收832公斤,而且每公斤能多賣兩毛,50畝地就多賺2000多塊。”


在這片試驗田裡,20餘種玉米品種排隊生長,如同一場「選美大賽」。 「從播種到收穫全程建檔,株高、穗長都記在本子上。」安駕莊鎮農業負責人杜秋玲翻著田間檔案,眼中透著認真。


如今,肥城以汶陽田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為依托,集中打造智慧農業、數位農業、單產提升、良種繁殖4個萬畝示範片和13個千畝樣板田。其中,良種覆蓋率達98%。


“三分種,七分管”,良種還需良法配。近年來,肥城市積極探索高效農業種植模式,走出一條「技術創新—設備客製化—示範推廣」的現代化農業發展之路。


「這種種植模式真是兩全其美,土地不閒置,莊稼還能互相'幫襯'。」在肥城市安臨站鎮的田埂上,種了十幾年地的李紅波提起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臉上漾著笑意。


這位承包400多畝地的種植大戶,已連續三年採用此模式,每畝地穩穩增收300多元,帳本上的數位道出了技術的價值。


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精髓在於「科學搭配」:透過精準調控作物間距,讓光、熱、水等資源極致利用,實現「玉米不減產,多收一季豆」的綠色增產。


安臨站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副主任劉銳蹲在田裡,指著根系解釋其中門道:「選品種得像找搭檔,得'合得來'才行。'登海605'玉米莖稈堅韌,通風透光不擋路;'臨豆10'根系發達,能固氮養地,反倒幫玉米'攢勁兒'。


肥城的農業創新不止於此。 「減壟斷地」模式正讓「沉睡」的田壟煥發新生。傳統農地因灌溉需求保留田壟,但規模化種植後,這些壟溝反而成了「浪費的空間」。


「我們透過平整土地、推廣水肥一體化等高效灌溉技術,把田壟改造成耕地,讓每一寸土地都能長莊稼。這麼一來,有效種植面積能增加10%。」肥城市農業農村局局長王繼榮算了筆實在賬。


同時,肥城市也鼓勵農業科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面對面講、手把手教,為農民提供全過程、全環節的技術指導服務,真正做到專家到戶、技術到人、良法到田,切實解決農民生產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和問題,夯實糧食安全保障良法根基。


走進肥城汶陽田,一派科技興農的新圖景呈現在眼前。在安駕莊鎮蔡顏子村,綠油油的夏玉米正茁壯成長。


「現在種田可大不一樣了,機械化作業、數位管理,每畝能節本增效250元以上。」地龍合作社理事長汪龍感慨道。這項改變得益於肥城市大力推動的數位農業建設。


在汶陽田農高區為農服務中心,龐大的數位螢幕即時顯示農田的每一個細微變化。 「我們打造的『數位農業大數據平台』,整合了電子證照、農情監測等六大功能,實現了農業生產全流程數位化管理。」山東汶陽田為農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偉說。


目前,該平台已完成32個村8995戶電子證照錄入,佈置了207個土壤監測點、21個蟲情測報儀和15個氣象站,覆蓋面積達5萬畝。


在窪里村的智慧農機裝備研產推用基地核心示範區,幾台造型精悍的機器人正在田間作業。


「如今這片田壟,能實現糧食作物從種到收的全程無人管理。」山東農業大學陳國慶教授介紹,這套由當地政府與高校聯合研發的全國產化智慧農業機器人系統,正悄悄「破解」著現代農業生產的密碼。


此系統的核心優勢在於持續進化能力。每天的作業資料、作物長勢資料都在不斷訓練AI模型,僅以作物病蟲害預測為例,其準確率已從去年的82%躍升至今年的90%以上,智慧決策的精度日臻完善。


「今天凌晨,系統監測到第七作業區出現玉米螟活動,立即調動四台無人打藥機工作。」無人農場技術員王新文指著終端屏幕上閃爍的紅點介紹,「從識別到行動全程不超過兩分鐘,定位偏差小於5厘米,效率比傳統人工巡查提升約20倍。」


田間隱藏的「黑科技」遠不止於此。近年來,肥城市與山東農業大學等大學深度合作,研發出3大類6個品種智慧裝備,成功破解多項農機智慧化改造與多機協同難題。


現今,智慧化農業裝備平台正加速轉化為產業動能:在安駕莊鎮試點的智慧化農服中心,農戶透過租賃方式使用機器人設備,每畝成本降低60%,人力成本縮減40%,水肥投入節省20%,預計玉米畝均增產15%。